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質三統的意思、文質三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質三統的解釋

謂 夏 、 商 、 周 三代政事不同。《論語·為政》“子曰:‘ 殷 因於 夏 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 因於 殷 禮,所損益可知也’” 何晏 集解引 漢 馬融 曰:“所損益,謂文質三統。” 朱熹 集注:“文質謂 夏 尚忠, 商 尚賢, 周 尚文;三統謂 夏 正建寅為人統, 商 正建丑為地統, 周 正建子為天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質三統”是中國古代哲學與曆史觀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儒家經典闡釋與漢代經學理論。這一術語融合了“文質”與“三統”兩個核心命題,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文質”的辯證關系

    “文”指禮樂制度、文明教化,“質”指質樸本性、自然狀态。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強調二者需平衡統一。漢代董仲舒進一步将“文質”與曆史循環結合,認為朝代更替呈現“文”與“質”的交替,如夏尚忠(質)、商尚敬(文)、周尚文(文),後世需“複歸于質”以順應天道(《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

  2. “三統”的曆史循環論

    “三統”即黑統、白統、赤統,對應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制度。董仲舒提出“三統三正說”,主張朝代更疊需在禮制、曆法上“改正朔,易服色”,象征政權合法性(《漢書·董仲舒傳》。此說被清代學者劉寶楠引申為“文質三統”,認為曆史演變需文質互補,三統循環,以維系社會平衡(《論語正義》。

  3. 哲學内涵與文化影響

    “文質三統”體現了傳統“天人感應”思想,既為政權更替提供理論依據,也規範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實踐準則。宋代朱熹評其“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朱子語類》,近現代學者馮友蘭則指出該理論“以曆史循環論維護封建綱常,但蘊含辯證思維”(《中國哲學史》。

這一概念對古代政治哲學、史學編纂及文化認同影響深遠,是理解中國傳統曆史觀的關鍵範疇。

網絡擴展解釋

“文質三統”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夏、商、周三代在文化和制度上的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詞原指夏、商、周三代政事的不同特點,強調各朝代在文化傳統(文質)與曆法制度(三統)上的演變。

二、核心構成

  1. 文質

    • 夏尚忠:崇尚質樸、忠誠的社會風氣;
    • 商尚質:注重禮儀規範和道德品質;
    • 周尚文:以禮樂制度為核心的文明體系。
  2. 三統

    • 人統(夏):以寅月(農曆正月)為歲首,象征人事活動的開端;
    • 地統(商):以丑月(農曆十二月)為歲首,對應大地閉藏;
    • 天統(周):以子月(農曆十一月)為歲首,代表天道的起始。

三、曆史淵源

出自《論語·為政》,孔子提到三代禮制的損益關系。漢代馬融、宋代朱熹等學者進一步闡釋,認為三代通過調整“文質”與“三統”實現政權合法性的延續。

四、現代延伸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個人修養的三個方面統一,即文化素養、品德與儀表的協調,但此解釋屬于引申義,非傳統經典原意。

該詞本義聚焦三代政治文化差異,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現代用法需注意區分傳統與引申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醭本位主義邊界璨然嘗禾讒诟襯手愁多夜長疇量厝基瑳切帶砺河山擔戴大葬訂況地鋪風華濁世高睨滑扢虀護攝健鬥季風忌害踦屦極口項斯舉賢使能康荒侃侃蠟書斂色屏氣連陰天領條落梅滅此朝食木邊之目,田下之心牧字甯亂怒放辟客強梗千思萬慮锲梓青春凄凄惶惶三大營三覆三熏三沐上交聖帝明王實情疏絕屬臾素位台估檀妝天神跳動頑笑賢婦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