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兵的意思、土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兵的解釋

地方兵。《資治通鑒·後梁均王貞明三年》:“﹝ 渝關 ﹞舊置八防禦軍,募土兵守之……土兵皆自為田園,力戰有功則賜勳加賞。”《水浒傳》第二四回:“ 武松 道:‘教嫂嫂生受, 武松 寝食不安;縣裡撥一個土兵來使喚。’”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卷十二:“選民丁之壯者編成什伍,號為土兵。”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而後知 明 人之徵土兵,亦猶本朝之募鄉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土兵”是中國古代對地方性非正規武裝力量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特點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土兵是由地方民衆組成的非正規軍事力量,主要特點包括:

  1. 地域性:多為本地青壯年組成,服務于特定區域。
  2. 非專業性:缺乏正規軍事訓練和裝備,戰鬥力相對較弱。
  3. 臨時性:通常在國家正規軍不足時被征召,戰事結束後解散。

二、曆史發展脈絡

  1. 起源(宋元時期)

    • 宋代稱為“土軍”,是地方治安部隊。
    • 元代正式出現“土兵”概念,用于邊疆鎮守,如《元史》記載調遣土兵鎮壓叛亂。
  2. 明朝鼎盛期

    • 軍事作用:明中期衛所制崩潰後,土兵成為重要軍事力量,參與抗倭(如彭冀南率土兵立功)、戍邊等戰役。
    • 組織特點:由土司統轄,多為少數民族青壯,宗族紐帶強,戰鬥力突出。
  3. 明末衰落

    • 因朝廷腐敗、管理松懈,土兵逐漸失控,出現劫掠百姓、參與叛亂等問題,甚至加速明朝滅亡。

三、制度特點

  1. 世襲與征召結合:土兵多隸屬世襲土官,平時務農,戰時聽調。
  2. 獎賞機制:以物質賞賜為主,極少授予官職,防止勢力膨脹。
  3. 民族多樣性:西南地區以苗族、土家族為主,西北則有藏族、回族等參與。

四、評價與影響

示例文獻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戰役或制度細節,可參考《明史·兵志》或地方志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土兵

土兵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土”、“兵”,總共有5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繁體字中,土兵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很大的不同。土兵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土兵」。

以下是土兵的例句:

  1. 這個國家的土兵受過嚴格的訓練。
  2. 他是一名土兵,從軍多年,戰功卓著。

以下是一些與土兵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土兵的近義詞:

以下是土兵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