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n the world affairs] 以天為經,以地為緯。比喻人的才智極大
經天緯地之才
(1).《國語·周語下》:“經之以天,緯之以地,經緯不爽,文之象也。”本指以天地為法度。後以“經天緯地”、“經緯天地”謂經營天下,治理國政。《荀子·解蔽》:“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理)矣。”《周書·靜帝紀》:“藉祖考之休,憑宰輔之力,經天緯地,四海晏如。” 南唐 張紹 《沖佑觀》詩:“拓土開疆,經天緯地。” 清 譚嗣同 《仁學》四四:“苟民智大開,方将經天緯地,酬酢萬物之不暇,豈暇事此繁縟之衣冠?”
(2).形容政治才識卓越不凡。 唐 鄭亞 《<會昌一品集>序》:“惟公藴開物緻君之才,居元弼上公之位,建靖難平戎之業,垂經天緯地之文,萃于厥躬,慶是全德。” 宋 王禹偁 《省試四科取士何先論》:“非經天緯地、通古達變者,其文不貴,則文學得其士矣。”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二》:“經天緯地之文,由勤學好問之文而入。”
“經天緯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g tiān wěi dì,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的才能卓越,具有治理國家或規劃宏偉事業的非凡能力。以下是詳細解析:
現代語境中,該成語常用于文學或正式場合,強調某人具有戰略眼光或宏觀規劃能力。例如:“他提出的經濟改革方案展現了經天緯地的智慧。”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典籍,或查閱權威成語詞典。
《經天緯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縱貫天地,普遍通行。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經”和“緯”。
“經”的部首是“彳”,總共有10畫。它的拼音是“jīng”,意思是縱貫、通行。而“緯”的部首是“纟”,總共有7畫。它的拼音是“wěi”,意思是橫貫、跨越。
《經天緯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五經中的《周易》。其中有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中的“天行健”和“地勢坤”被解釋為“橫貫天地”,後來形成了“經天緯地”這個成語。
在繁體字中,“經”和“緯”的寫法并沒有改變。它們的部首和筆畫都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經”在金文中寫作“囧”,是一個面朝右邊的方塊形狀,象征着沿着一條線行進。而“緯”在金文中寫作“囗”的上部分是“纟”,下面是“為”,象征着用線穿過一個物體。
這個成語的一個例句是:“他是一位真正的領導者,經天緯地,無人能及。”這句話意味着他的影響力和能力非常廣泛,無人能比拟。
除了成語之外,這兩個字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經緯”表示縱橫,指導方針;“天緯”表示所有的事情都納入把握之中。
與“經天緯地”義近的詞語有“縱橫捭阖”、“無所不包”等;而與其意義相反的詞語則有“局限于一地”、“四平八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