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繩牀的意思、繩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繩牀的解釋

亦作“ 繩床 ”。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以闆為之,并用繩穿織而成。又稱“胡床”、“交床”。《晉書·藝術傳·佛圖澄》:“迺與弟子 法首 等數人至故泉上,坐繩牀,燒安息香,呪願數百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至於坐止,鹹用繩牀。” 宋 王觀國 《學林·繩床》:“繩牀者,以繩貫穿為坐物,即俗謂之交椅之屬是也。” 清 杜濬 《為斯上人題》詩:“誰識山僧意,繩牀繪牡丹。” 清 黃宗羲 《陳乾初墓志銘》:“晚得拘攣之疾,不下繩床者十五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繩牀(shéng chuáng)是漢語中對一種古代坐具的特定稱謂,其核心特征是以繩索編織成坐面,具有便攜、可折疊的特點。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1. 形制與材質

    指以繩索或藤條交織為坐面、木質為框架的坐具。其結構輕巧,可折疊收納,類似現代馬紮,古稱“胡床”的改良形态。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為:“以繩穿織而成坐面的坐具,即交椅。”

  2. 功能與用途

    作為僧人禅修、文人雅士閑居時的常用家具。因坐面透風且彈性適中,適合長時間靜坐。宋代《景德傳燈錄》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繩牀坐破。”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1. 起源與傳播

    初為遊牧民族使用的“胡床”,東漢傳入中原後改良為繩牀,唐宋時期普及。唐代皎然詩雲:“繩牀瓦枕虛堂上,卧看江南雨後山”,印證其文人生活場景。

  2. 宗教與禅意象征

    在佛教文獻中,繩牀是僧人修行标配。《釋氏要覽》載:“繩牀,以繩織座,可安禅也”,凸顯其清簡、超脫的意涵。

三、文獻佐證與權威參考

(注:因古籍文獻原始鍊接難以溯源,以上釋義均引自權威工具書紙質版或學術數據庫,建議通過圖書館系統或專業平台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核查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繩牀”是中國古代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主要特點如下:

1. 基本定義與别名
又稱“胡床”“交床”,是古代便攜式家具的代表,常用于行軍、遊牧或戶外活動。其名稱中的“繩”指穿織的繩索,“牀”即床的異體字。

2. 結構與材質
以木闆為骨架,用繩索穿織成坐面,整體可折疊,便于攜帶。這種設計兼具穩固性和輕便性,類似現代折疊椅的前身。

3. 曆史發展與文獻記載

4. 文化意義
繩牀不僅是實用家具,還承載了古代生活方式變遷的印記。例如,文人雅士常将其用于山林隱居,清代詩人杜濬更在詩中描述“繩牀繪牡丹”,賦予其藝術意象。

提示:由于現存史料有限,具體形制可能存在地域差異,需結合考古發現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班命包封辨識操介塵腐遲蹇傳瑞遞補多士翻錄法物庫焚黃诰語供尖乖疏挂節廣種薄收貴古賤今古體詩海賊浩星花魂隳頹火裡赤矯性階蓂基墟阚喝诓賺良人謰謱僚列林阜羅丹馬前圍子眇蹇靡堅不摧明刀明通醲釀排虛平原易野戕殘親藹取事欋疏仁恕鋭智蛇蜮時上樞副縮頸鯿韬光斂迹騰格聽窗廷孔同寝拓邏五釜寫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