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anyang palace] 秦國的宮廷
見燕使者 鹹陽宮。——《戰國策·燕策》
(1). 秦孝公 時所築的宮殿。又稱 信宮 。《三輔黃圖·宮》:“ 信宮 ,亦曰 鹹陽宮 。”《西京雜記》卷三:“﹝ 漢高祖 ﹞初入 鹹陽宮 ,周行庫府,金玉珍寳不可稱言。”
(2).泛指帝王宮殿。 唐 杜甫 《冬狩行》:“草中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 鹹陽宮 。”
鹹陽宮是中國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的都城宮殿建築群,位于今陝西省鹹陽市東郊。作為秦帝國的政治中樞和帝王居所,其名稱由“鹹陽”(秦都城名)與“宮”(帝王住所)組合而成,專指秦國及秦朝在鹹陽城内修建的核心宮殿區。
鹹陽宮始建于戰國時期的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前338年在位),曆經多代秦王擴建,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達到鼎盛。它是秦朝舉行重大朝會、頒布政令、接待外使的核心場所,如《史記》記載秦始皇曾在此接見群臣、議定帝號。其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仿效天象,主體宮殿象征“紫微垣”(天帝居所),彰顯“君權天授”的政治理念。
據考古勘探,鹹陽宮遺址範圍約東西6公裡、南北7.5公裡,核心區發現多組高台宮殿基址,印證了文獻中“鹹陽之旁二百裡内,宮觀二百七十”的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宮殿采用夯土高台結構,上建樓閣,裝飾以壁畫、瓦當等,代表戰國至秦代建築技術的頂峰。秦末項羽入關後焚毀鹹陽宮,據《漢書》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其建築實體至此湮滅。
鹹陽宮作為秦帝國集權制度的物質載體,成為後世“宮殿文化”的象征符號。在文學作品中常與“阿房宮”并提(如杜牧《阿房宮賦》),隱喻秦政的興衰;漢語中也衍生出“鹹陽一炬”等成語,喻指徹底毀滅。其遺址于20世紀50年代起系統發掘,出土陶文、兵器、錢币等文物,為研究秦代制度、藝術與技術提供了實證。
參考資料:
鹹陽宮是秦帝國(戰國至秦朝)的核心宮殿群,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鹹陽宮是秦國遷都鹹陽後建造的皇宮,最初由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營建,後經秦昭王、秦始皇等曆代君主擴建,成為秦朝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
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側、鹹陽市東側的渭河北岸階地,北依鹹陽塬,南臨渭水。
唐代起,“鹹陽宮”也用于泛指帝王宮殿(如杜甫詩句“天子不在鹹陽宮”)。
如需進一步了解遺址考古或文獻記載,可參考《三輔黃圖》《史記》等典籍,或查看網頁中的具體描述。
阿細跳月鼻牛不律草标兒長林豐草纏絃澄甯承望赕稅得彩翻天印飛鳥驚蛇奉使蜂腰鶴膝港灣龜隂黑幫紅樹歌童後手不接後章換白鵝荒庭胡搞角宿嫁取精澆旌賞經筭雞犬不安離駒璘霦嶺堠厖雜煤氣燈面壁參漠北膩香懦脆排纂沛竹魄兔岐陽之蒐人衆勝天入液沈檀逝死疏辟天道好還田赀投艱脫桃嬰兒玩憇問題鄉風鹹墨孝誠嚣噪遐緒奚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