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 wide learning and a retentive memory] 識:記憶。聞,學識。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禮記·典禮上》
(2) 亦作“博聞強志”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娴于辭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見聞廣博,記憶力強。《禮記·曲禮上》:“博聞彊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三國志·魏志·邴原傳》“ 太祖 征 吳 , 原 從行” 裴松之 注引《原别傳》:“ 鄭君 學覽古今,博聞彊識,鉤深緻遠,誠學者之師模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 博晰齋 ﹞博聞彊識,於京圻掌故,民族源流,尤能殫洽。”亦作“ 博聞強識 ”。 宋 蘇轼 《林希中書舍人》:“具官 林希 ,博聞強識,篤學力行,綽有 建安 之風。”
“博聞強識”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ó wén qiáng zhì(注意“識”在此處讀作“zhì”),意為知識廣博、記憶力強。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構成
感情色彩
多含褒義,用于稱頌學識淵博、才智出衆的人,常見于書面語。
文獻來源
最早出自《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其他典籍如《荀子·解蔽》《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也有類似表述。
曆史典故
魏文帝曹丕被記載為“博聞強識”的代表人物,其年少時便才華橫溢,精通經史典籍。
語法結構
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或定語。例如:
近義詞與反義詞
辨析
與“見多識廣”相比,“博聞強識”更側重知識深度和記憶力,且多用于書面語境。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禮記》《荀子》等典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博聞強識是一個成語,意為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學識。它由兩個不同的漢字構成,分别是“博”和“聞”,并且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部首。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該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和曆史,它形容一個人的學問博大精深,對各個領域都有相當廣泛的知識和了解。
相應的繁體字為「博聞強識」。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比略有不同。例如,“博”在古代寫作“愽”,而“聞”在古代寫作“聞”。
以下是一個使用“博聞強識”成語的例句:他是一個博聞強識的學者,無論是曆史、文學還是科學都精通。
一些與“博聞強識”相關的組詞有:博學多才、博古通今、博古博今、博聞辯學等。
與“博聞強識”意思接近的近義詞有:博學多才、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等。
而相反的反義詞有:淺薄無知、愚昧無知、無知無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