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觀風的意思、觀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觀風的解釋

[be on the lookout;serve as a lookout] 替人守望,以便報告

派小王去觀風

詳細解釋

(1).察看時機。《易·觀》“觀我生進退” 唐 孔穎達 疏:“故時可則進,時不可則退,觀風相幾,未失其道,故曰觀我生進退也。”

(2).指望風。《金6*6*梅詞話》第十三回:“我這裡與你兩箇觀風。”

(3).謂觀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語出《禮記·王制》:“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 南朝 宋 顔延之 《應诏觀北湖田收》詩:“觀風久有作,陳詩愧未妍。” 唐 張說 《奉和聖制暇日與兄弟同遊興慶宮作應制》:“問俗兆人阜,觀風五教宣。” 清 李漁 《蜃中樓·傳書》:“本院奉旨出巡,正要觀風問俗。” 朱自清 《文學的标準與尺度》:“戲曲和小說不但可以觀民風,還可以觀士風,而觀風就是寫實,就是反映社會,反映時代。”

(4).觀看風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诔碑》:“銘德慕行,文采允集。觀風似面,聽辭如泣。”

(5).觀賞風光。 宋 王安石 《見遠亭》詩:“觀風南國最,應宿紫宸班。”《西遊記》第二八回:“那林裡是個清雅的去處,決然沒有妖精。想是老和尚坐不住,往那裡觀風去了。”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觀風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觀風的漢語詞典釋義解析

  1. 觀察風向與動态

    觀風的本義指通過觀察自然界的風向變化判斷形勢。《漢語大詞典》指出,“觀”為察看,“風”為氣流動向,合稱表示“察視氣流運行規律”。唐代元稹《表夏》詩中“觀風欲輪台”一句,即用此意描述觀察邊疆氣候動态的場景。

  2. 古代官制中的巡查職能

    古代官員職責中的“觀風”特指巡視地方以考察民情。據《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此處“觀風”指帝王派遣使者收集民間歌謠,從而了解地方治理狀況。清代趙翼《陔餘叢考》進一步說明,唐代設有“觀風使”,專職督查州縣官員政績。

  3. 暗中監視的引申義

    《現代漢語詞典》收錄了觀風的隱蔽性含義,即“在暗處觀察他人動向”,常見于軍事偵察或警戒行為。例如明代《警世通言》中“差人觀風”描述官府派人監視嫌疑人動向的場景。此用法至今保留于方言,如閩南語“看風色”即指觀察形勢變化。

  4. 文學意象中的象征表達

    在詩詞創作中,觀風被賦予“感知時代變遷”的隱喻功能。宋代陸遊《觀村童戲溪上》以“觀風問俗”暗喻體察社會百态,清代袁枚《隨園詩話》則用“觀風月”表達對自然與人文的綜合性觀察。

網絡擴展解釋

“觀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望風/守望
    指替人警戒或觀察周圍動向,常用于防範危險。例如《金瓶梅詞話》中“我這裡與你兩箇觀風”,現代用法如“派小王去觀風”。這一含義強調對環境的實時監控。

  2. 觀察時機,隨機應變
    源自《易經·觀卦》的哲學概念,指根據形勢變化調整進退策略。唐代孔穎達注解為“時可則進,時不可則退,觀風相幾,未失其道”,體現了古代對時機的重視。

  3. 考察民情與施政得失
    源于《禮記·王制》“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指通過收集民間詩歌了解社會風俗和政治效果。例如唐代張說詩句“問俗兆人阜,觀風五教宣”,清代李漁《蜃中樓》中“觀風問俗”,均強調這一職能。

  4. 文學與曆史中的引申義

    • 觀察風采:如南朝顔延之詩“觀風久有作,陳詩愧未妍”,指通過作品體察社會風貌。
    • 象征性表達:朱自清曾以戲曲小說為例,說明“觀風即寫實,反映時代”,擴展了其文化意義。

總結
“觀風”從具體行動(守望)到抽象策略(審時度勢),再到社會治理工具(察民情),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層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古典文獻中多指向政治與文化觀察,而現代口語更側重“望風”的警戒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燠悲號編簡閉會茶鏽侈袤黜華純淑廚馔村旆道言鼎鍋東床佳婿度籙改度诰贈官符犷鹵含頳紅友黃明膠減虧件目饑不擇食芥視金聲玉潤聚結開小會空虛花誇鬻吏從利令志惛鹿盧劍馬上比武沒好氣銘篆潛究鵲驗撒滞殢筲桶設身市屠死鬭頌谀酸悭所欽探捕陶铄特工庭帏缇籥吐捉忘八旦溫八叉嗚呼噫嘻烏皮幾憸忮撷芳洩溺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