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on the lookout;serve as a lookout] 替人守望,以便報告
派小王去觀風
(1).察看時機。《易·觀》“觀我生進退” 唐 孔穎達 疏:“故時可則進,時不可則退,觀風相幾,未失其道,故曰觀我生進退也。”
(2).指望風。《金6*瓶6*梅詞話》第十三回:“我這裡與你兩箇觀風。”
(3).謂觀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語出《禮記·王制》:“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 南朝 宋 顔延之 《應诏觀北湖田收》詩:“觀風久有作,陳詩愧未妍。” 唐 張說 《奉和聖制暇日與兄弟同遊興慶宮作應制》:“問俗兆人阜,觀風五教宣。” 清 李漁 《蜃中樓·傳書》:“本院奉旨出巡,正要觀風問俗。” 朱自清 《文學的标準與尺度》:“戲曲和小說不但可以觀民風,還可以觀士風,而觀風就是寫實,就是反映社會,反映時代。”
(4).觀看風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诔碑》:“銘德慕行,文采允集。觀風似面,聽辭如泣。”
(5).觀賞風光。 宋 王安石 《見遠亭》詩:“觀風南國最,應宿紫宸班。”《西遊記》第二八回:“那林裡是個清雅的去處,決然沒有妖精。想是老和尚坐不住,往那裡觀風去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觀風漢語 快速查詢。
“觀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望風/守望
指替人警戒或觀察周圍動向,常用于防範危險。例如《金瓶梅詞話》中“我這裡與你兩箇觀風”,現代用法如“派小王去觀風”。這一含義強調對環境的實時監控。
觀察時機,隨機應變
源自《易經·觀卦》的哲學概念,指根據形勢變化調整進退策略。唐代孔穎達注解為“時可則進,時不可則退,觀風相幾,未失其道”,體現了古代對時機的重視。
考察民情與施政得失
源于《禮記·王制》“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指通過收集民間詩歌了解社會風俗和政治效果。例如唐代張說詩句“問俗兆人阜,觀風五教宣”,清代李漁《蜃中樓》中“觀風問俗”,均強調這一職能。
文學與曆史中的引申義
總結
“觀風”從具體行動(守望)到抽象策略(審時度勢),再到社會治理工具(察民情),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層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古典文獻中多指向政治與文化觀察,而現代口語更側重“望風”的警戒義。
《觀風》是一個成語,意指觀察風向以确定未來的趨勢或走向。
《觀風》的部首是見,拆分成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是“見”的另一種寫法,後一個部分是“風”的本字。
根據部首的不同,可以将《觀風》拆分成兩個筆畫。第一個部分是一畫,第二個部分是九畫。
《觀風》最早出現在《禮記·玉藻》這篇古代文獻中。在《玉藻》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如玉,觀于玻璃。”這裡的“觀”意為觀察,是通過觀察玻璃的顔色來推測風向。
《觀風》的繁體字為「觀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觀的發展經曆了多次變化。最早的寫法是象形字,表示“注視”。後來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風的古字寫法是「風」,它的上面是“虍”,下面是“禾”。虍表示狐狸的樣子,禾表示風吹動的植物。表示狐狸在風中奔跑的樣子。
1. 我們需要仔細觀風,以預測明天的天氣。
2. 在市場行情波動不定的時候,我們應該觀風而動,及時調整策略。
觀風由兩個單獨的詞組成,通常不會将其與其他詞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詞語。
近義詞:觀察風向、預測趨勢
反義詞:閉目塞聽、對視潛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