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巾幂 ”。古代覆蓋、裹紮器物的巾。《國語·周語中》:“出其樽彜,陳其鼎俎,淨其巾幂,敬其祓除。” 韋昭 注:“巾幂,所以覆樽彜也。”《周禮·天官·幂人》:“幂人掌共巾幂。”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扃鑰誠某所掌,籤函巾幂嚴祕難啟,奈諸君非所職,竊窺不便。”
見“ 巾幂 ”。
“巾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巾幂(拼音:jīn mì)指古代用于覆蓋或裹紮器物的布巾。其中:
“巾幂”是古代實用性與禮儀性結合的詞彙,既指具體覆蓋器物的布巾,也通過“幂”字關聯到數學概念,體現了漢語詞義的豐富演變。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國語》等典籍,或查閱等來源。
巾幂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巾"和"幂"。
1. "巾"是由"巾"字旁構成,是象征頭巾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布帛之類的東西。
2. "幂"是由"㓞"和"巾"兩個部分構成,"㓞"是表示羽毛的象形字,結合"巾"表示覆蓋頭部的遮擋物,即帽子或頭巾,也可以表示覆蓋在上面的意思。
巾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易經·系辭傳》中,用以表示覆蓋、遮蔽,引申表示權勢殚精竭慮,如《論語·陽貨》中有“巾矣。夫氏以巾馬。”的用例,意思是孔子先生以巾巾頭上,就騎上馬車。巾幂的意義逐漸演變,引申為權勢尊貴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巾幂的寫法為"巾幂"。與簡體字寫法一緻。
在古代,巾幂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記載的古代字形是"㓞巾",現代漢字簡化後成為"幂"。
巾幂的例句:
1. 他頭上戴着一頂華麗的巾幂,顯得威風凜凜。
2. 這幅畫用巾幂蓋住了上方的畫框,突顯了畫中人物的神秘感。
組詞:幂員、幂旋、巾帼、巾帼英雄。
近義詞:寶冠、帽盔。
反義詞:裸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