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懶惰的意思、懶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懶惰的解釋

(1) [lazy;slothful]∶偷懶;不喜歡費體力或腦力

有天賦卻懶惰的藝術家

(2) [indolent]∶不勤快

這對懶惰的作家是個刺激

詳細解釋

亦作“懶嫷”。偷懶,不勤快。 晉 陶潛 《責子》詩:“ 阿野 已二八,懶惰故無匹。”《朱子語類》卷一○七:“先生病中應接不倦。左右請少節之,先生厲聲曰:‘你懶惰,教我也懶惰。’” 元 王晔 《桃花女》楔子:“此人勤謹老實,又不懶惰,又不偷盜。” 清 孫枝蔚 《憶兒行贈韓叔夜》:“良朋盛會無幾日,相尋那許更懶媠。” 冰心 《往事二》七:“我自然不能再懶惰,至少也須敷衍敷衍。”

嬾惰:亦作“孏惰”。不勤快;懶散。《宋書·袁豹傳》:“嬾惰無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懼,則穡人勸矣。” 唐 杜甫 《示從孫濟》詩:“阿翁嬾惰久,覺兒行步奔。”一本作“ 懶惰 ”。 嚴複 《以漁洋精華錄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詩見述率賦奉答》:“文書引睡睡復醒,萬事不理任孏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懶惰”指缺乏行動力或逃避努力的心理或行為狀态,通常表現為不願主動完成應做的事。以下是詳細解析:

  1. 核心定義
    懶惰的本質是主觀上缺乏動力,導緻行動滞後于需求。例如明知任務需完成卻拖延,或選擇舒適而非必要勞動。

  2. 心理學視角
    可能與低自我效能感相關:當個體懷疑自身能力時易放棄嘗試。現代研究也指出,過度疲勞或壓力可能觸發大腦的“節能模式”,表現為惰性。

  3. 文化差異
    東方文化多視懶惰為負面品質,如漢語諺語“懶人明天多”;而北歐部分國家提倡“有意義的懶惰”,認為適當放空能提升創造力。

  4. 雙重影響

    • 消極面:長期懶惰可能導緻機會流失、能力退化。
    • 積極面:短暫惰性可能是身體需要休息的信號,強迫高效可能引發倦怠。
  5. 改善建議
    設定微目标(如每天運動5分鐘)、建立獎勵機制、拆分複雜任務,通過行為設計逐步培養行動慣性。

需注意:若懶惰伴隨持續情緒低落,可能是抑郁症狀,需專業心理評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懶惰的意思

懶惰指的是對工作或活動缺乏積極性、決心和動力的狀态。當一個人懶惰時,他傾向于推遲或避免做事,而選擇選擇休閑或無所事事。這種态度常常導緻任務未能按時完成或質量不高。

拆分部首和筆畫

懶惰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音(yīn),其中心部表示該字主要與心理、心态相關;音部則表示該字的發音。

懶惰的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懶惰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大宗師》篇中,用于形容人們不願參與政事和謀求功名利祿,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繁體

懶惰的繁體字為「懶惰」。

古時候漢字寫法

懶惰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懶」和「惰」。其中「懶」表示懶散、懶怠的意思,而「惰」則強調懶惰是由于懶散和遲鈍的性格所緻。

例句

1. 他常常因為懶惰而錯失機會。

2. 懶惰是達不到成功的。

組詞

除了懶惰,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如:

- 懶散:指做事不積極,缺乏努力。

- 懶漢:指懶惰的男性。

- 慵懶:形容因懶散而缺乏活力。

近義詞

懶惰的近義詞有:

- 懶散:形容做事馬虎、不積極。

- 怠惰:指懶散、不願意努力。

- 懶洋洋:形容懶得動、無精打采的樣子。

反義詞

懶惰的反義詞有:

- 勤奮:表示努力工作、不懈怠的狀态。

- 活躍:表示積極參與活動、充滿活力的狀态。

- 動力:表示内在推動力或積極的動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