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射穿甲铠。《禮記·樂記》:“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 鄭玄 注:“貫革,射穿甲革也。” 孔穎達 疏:“貫,穿也;革,甲鎧也。所謂軍射也。言軍中不習於容儀,又無别物,但取甲鎧張之而射,唯穿多重為善,謂為貫革也。” 宋 曾鞏 《飲歸亭記》:“其貴力而尚技以立武,《記》之所謂四時教士貫革之射是也。” 清 錢謙益 《梅長公傳》:“虜酋小王子入謝,公返其金玉,取所貢矢與諸将耦射,十射皆貫革,矢矢相屬。”借指兵事。 元 王逢 《淮安忠武王箭歌·題垂虹橋亭》:“ 宋 家降璽朝暮得,思罷貫革垂無窮。”
(2).兵器名。亦用作儀仗。 宋 徐兢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兵器·貫革》:“貫革之狀,略如鞉鼓,兩邊皆有皮耳,動搖有聲,貫於矛上。每隊約二十人,大禮則以千牛左右仗衞軍執之。” 宋 徐兢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節仗·次千牛衛》:“鼓角之次,即有儀物,貫革鐙杖,千牛軍衞執之,相比而行。”
“貫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àn gé,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貫革”既可指代古代軍事中的射箭技能(穿透铠甲),也可指宋代儀仗中的一種兵器,體現了從實戰到禮儀的演變。如需更詳細文獻,可參考《禮記·樂記》及宋代徐兢相關記載。
《貫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貫和革分别是它的兩個字。
貫的部首是貝,它的筆畫數是9畫; 革的部首是革,它的筆畫數是9畫。
《貫革》一詞來源于《周易》中的《坎卦》,象征着改革和變革的意義。
《貫革》的繁體字為「貫革」。
在古代,貫革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革貫」的順序,但意義相同。
1. 這個時代需要進行一場徹底的貫革。
2. 隻有不斷貫革,才能使社會進步。
貫徹、貫通、貫注、貫穿、改革、變革。
改革、變革。
保守、守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