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an official;secure official position] 做官。“籍”是二尺長的竹片,上寫姓名,年齡,身份等,挂在宮門外,以備出入時查對。“通籍”謂記名于門籍,可以進出宮門。因此後來便稱做官為“通籍”。
通籍後。——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亦作“ 通藉 ”。1.謂記名于門籍,可以進出宮門。《漢書·元帝紀》:“令從官給事宮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籍者,為二尺竹牒,記其年紀名字物色,縣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 漢 荀悅 《漢紀·元帝紀下》:“ 房 ( 京房 )薦上弟子 姚平 、 任良 ,‘願以為刺史,臣得通藉殿中為奏事,以防擁隔。’”《周書·樂運傳》:“ 高祖 嘉之,特許通籍,事有不便於時者,令巨細奏聞。” 夏仁虎 《舊京瑣記·宮闱》:“ 孝欽 晚年有二女友,一為樞臣 榮祿 之妻,一為禮尚 懷塔布 之母,得通籍入禁中,侍談宴,宮中呼之為福祿壽三星。”
(2).指初作官。意謂朝中已有了名籍。 唐 杜甫 《夜雨》詩:“通籍恨多病,為郎忝薄遊。”《明史·袁洪愈傳》:“ 洪愈 通籍四十餘年,所居不增一椽,出入徒步。”《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兄弟從通籍到如今,不瞞老哥講,頂戴換過多次,一頂帽子,卻足足戴了三十多年。”
"通籍"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行政術語,其含義隨曆史發展産生過三次重要演變:
戶籍登記制度
最早見于《周禮》,指将姓名錄入官府簿冊,成為正式在編人員。《辭源》收錄該詞時指出,漢代官員需将姓名、籍貫、品級等信息"通籍"于宮門,作為出入禁中的憑證。
進士身份象征
唐代開始特指科舉及第,《新唐書·選舉志》記載:"進士通籍,謂之登龍門",此時"通籍"成為士人取得官員選拔資格的代稱,體現科舉制度下的身份轉換機制。
官員任職憑證
明清時期發展為官員就職程式,《明史·職官志》明确"凡除授官員,皆以通籍為始",此時詞義已演變為官員正式獲得朝廷任命文書,進入仕途的法定程式。該用法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列為第二義項。
該詞現代已退出日常用語體系,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特别強調"通籍"與"緻仕"的對應關系,認為這兩個術語共同構成了古代官僚系統的準入與退出機制。
“通籍”是中國古代與官職相關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籍”指二尺長的竹片,記錄官員姓名、年齡、身份等信息,懸挂于宮門外。“通籍”即通過核對竹片信息獲得進出宮門的資格,如《漢書》記載“光夫人顯及諸女皆通籍長信宮”()。這一制度是漢代宮禁管理的重要措施。
從漢代宮禁制度到唐代官職代稱,“通籍”的語義經曆了從具體行為到抽象身份象征的轉變,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與禮儀制度的關聯性。
該詞最初是出入宮廷的身份核驗制度,後演變為官職身份的象征,在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均有豐富體現。
愛樂白乙池鳳齒頄麤丑大觳蕩陳單師誕譽釣人斷機飛鉛堽身幹吏恭莊管家婆鹳陣過手漢史洪私魂壓怒濤豁齒笳愁江津踐諾澗松架子解紛解休進賢用能軍正鞫人口似懸河枯蔫棱角陵躐謀野内務部娘兒們切面旗警窮神觀化肉醬三白上風善物舍業示懲受審收頭酸感索價貪騃田莊鐵闆痛心亡國之音五室五韪消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