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宴飲禮節。食畢進酒漱口謂之酳,有安食養樂之義。“三酳”即第三次進酒。《儀禮·士昏禮》:“卒爵皆拜。贊受拜受爵。再酳如初,無從。三酳用卺,亦如之。”
“三酳”是古代宴飲禮儀中的特定環節,指第三次進酒漱口的儀式,具有安食養樂的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酳”(yìn)指宴飲結束後用酒漱口的行為,而“三酳”即第三次進行這一動作。該儀式源于周代禮儀,常見于婚禮、祭祀等重要場合,旨在通過酒清潔口腔并象征宴飲的莊重性。
文獻出處
據《儀禮·士昏禮》記載:“卒爵皆拜。贊受拜受爵。再酳如初,無從。三酳用卺,亦如之。”此處描述了婚禮中新人需行三次酳禮,第三次需用“卺”(一種葫蘆剖成的酒器),體現禮儀的遞進與特殊意義。
功能與象征
相關擴展
類似禮儀還有“一酳”“再酳”,但“三酳”因使用特殊器皿(如卺)更具獨特性,尤其在婚禮中象征夫妻合卺同飲,成為後世“交杯酒”的起源之一。
“三酳”是古代禮制中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的儀式,反映了周代飲食文化的細緻規範。
《三酳》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原指狗洗涎水,引申為形容人口吐沫橫飛、語言狂放、毫無顧忌的樣子。
《三酳》的拆分部首是“三”,總計有11個筆畫。
《三酳》一詞最早出現在北魏孫康《破幽獄賦》中。這裡的“三酳”原指狗洗涎水,後來被引申為形容人口吐沫橫飛、言辭狂放、毫無顧忌的樣子。
《三酳》的繁體字為「三酳」。
在古代,漢字《三酳》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由兩個簡單的部首組成。
1. 他的演講像《三酳》一樣,語言激烈而沖動。
2. 他的言辭犀利,簡直就是一場《三酳》。
三酳口水、三酳語言
口水橫飛、口沫橫飛、橫飛言辭
含蓄、克制、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