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攫金的意思、攫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攫金的解釋

《列子·說符》:“昔 齊 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時,不見人,徒見金。’”後因以“攫金”謂盜劫財物。 唐 黃滔 《以不貪為寶賦》:“卒使民知反樸之風,俗靡攫金之過。” 明 馮夢龍 《智囊補·閨智·邑宰妾》:“宰以間潛逸。衆懷金既饜,山視失宰,懼欲走。妾擇弱者一人力持之,大呼:‘攫金賊在!’” 梁啟超 《新羅馬傳奇·會議》:“高強攫金手段,清白人慣會算糊塗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攫金”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列子·說符》中的典故,本義指盜取財物,後多用于比喻因貪欲而喪失理智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源典故
    據《列子·說符》記載,齊國有一人清晨穿戴整齊到市場,直奔賣金處搶奪金子被捕。官吏問他:“衆目睽睽之下為何盜金?”他回答:“拿金子時,我隻看見金子,沒看見人。”後人以此故事引申出“攫金”一詞。

  2. 核心含義
    字面指“奪取黃金”,實際形容因貪欲蒙蔽心智、公然行竊的舉動。如唐代黃滔在《以不貪為寶賦》中用“俗靡攫金之過”批評貪婪風氣;明代馮夢龍在《智囊補》中描述“攫金賊”則進一步強化其貶義色彩。

  3. 現代用法
    如今多用于文學或批評語境,強調因私欲而忽視道德與法紀的行為。例如梁啟超曾諷刺某些人“高強攫金手段,慣會算糊塗賬”。

提示:該成語帶有較強批判性,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攫金

攫金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形容迅速獲取大量財富的行為。拆分部首和筆畫為手字旁并包圍金字旁,共計7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故。相傳,在中國曆史上有一位名叫草船借箭的人物,他利用智慧和策略,以稍縱即逝的機會攫取大量弓箭。後來,人們将他的行為比喻為攫金。

使用繁體字時,攫金的寫法為「攫金」。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攫金的寫法略有不同,金字旁的下方多有一橫,寫成「攫釒」。

以下是攫金的例句:

  1. 他利用自己的天賦和機遇,攫金成百上千。
  2. 這個商人以不擇手段攫金,卻忽視了道德和良心。
  3. 在這個競争激烈的市場上,要想攫金,就需要具備獨特的競争優勢。

攫金可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以下詞語:

  1. 攫取:指以急速的動作或手段奪取。
  2. 攫取利益:指不擇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
  3. 金銀攫取:形容迅速獲取大量金銀財富。

與攫金近義詞相似的詞彙有:

  1. 獲得財富
  2. 獲取金錢
  3. 迅速緻富

與攫金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損失:指失去、減少財富。
  2. 貧困:指缺乏金錢和物質財富。
  3. 財運不佳:指運氣不好,無法獲取大量財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