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蟹鉗。 明 徐渭 《作松棚》詩:“左盤持蛑螯,右罍把饕餮。”
“蛑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蛑”和“螯”組合而成,具體含義如下:
蛑(móu)
指代“蝤蛑”,即梭子蟹(學名: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屬于海蟹的一種,殼呈梭形,常見于中國沿海地區。
例: 《封丘令王元賓碑》:“蛑賊遠屏,奸軌埽迹。”此處“蛑”比喻盤剝百姓的官吏。
螯(áo)
指螃蟹等節肢動物變形的第一對腳,形狀如鉗,用于取食或自衛。
例: 《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形容蟹的形态特征。
組合義:蛑螯即“蝤蛑的螯”,特指梭子蟹的蟹鉗。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或方言差異,可參考《漢典》或《說文解字》等權威辭書。
《蛑螯》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蝲蛄的蟹螯。
《蛑螯》的部首是蟲,拆分後的筆畫為蟲(3畫)+ 虍(7畫)。
《蛑螯》是由“蛑”和“螯”兩個字組成。其中,“蛑”是蟹的一個方言,指的是河蟹;“螯”是指蟹的鉗子。
《蛑螯》的繁體寫法為「蟇螯」。
在古時候,蟹字使用的寫法為「蟹」。因此,古時候寫《蛑螯》可能會寫作「蟇螯」。
1. 他抓住螃蟹的蟹螯,小心翼翼地放入籃子裡。
2. 這道菜用蟹螯肉作為主料,味道鮮美可口。
蛑足(指蟹的足)、蟹甲(指蟹的外殼)、螯蠅(指帶鉗子的蠅)、橫蜂(指帶鉗子的蜂)。
蟹鉗。
羽翅(指無鉗子的昆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