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度關繻的意思、度關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度關繻的解釋

古時出入關卡的憑證,裂帛為之,合以為符信。典出《漢書·終軍傳》:“初, 軍 從 濟南 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 軍 繻。 軍 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 軍 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 顔師古 注引 蘇林 曰:“繻,帛邊也。舊關出入皆以傳。傳煩,因裂繻頭合以為符信也。” 唐 白居易 《東南行一百韻》:“藴藏經國術,輕棄度關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度關繻是中國古代通關文牒的特殊形制,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1. 字源構成

    “度”指經過、越過,“關”即關隘或邊境檢查點,“繻”為古代絲帛制成的通行憑證。《說文解字》釋“繻”為“缯采色”,本指彩色絲織品,後特指加蓋官印的帛質通關文件(《說文解字注·糸部》)。

  2. 曆史制度

    該制度可追溯至周代符節制度,《周禮·地官》載“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漢代演變為“繻”與“符”并用的通關體系。據《漢書·終軍傳》記載,少年終軍“步入函谷關”時,關吏授予“繻”作為返程憑證,後衍生出“棄繻生”的典故,象征立誓建功的決絕(《漢書·卷六十四下》)。

  3. 使用規制

    度關繻需記錄持證人籍貫、體貌特征及通行事由,并加蓋多層官印。唐代發展為“過所”制度,《唐六典·尚書刑部》規定“凡度關者,先經本部本司請過所”,其形制仍保留絲帛載體與撕裂核驗的防僞功能(《唐令拾遺·關市令》)。

  4. 文學意象

    該詞在詩詞中成為仕途進取的象征,如宋代李複《題載記》中“丹筆度關繻”喻指科舉中第,元代郝經《青州山行》中“焚卻繻”則暗含歸隱意向(《全宋詩·卷一一〇》《陵川集·卷八》)。

網絡擴展解釋

“度關繻”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本義:古代通關憑證

“度關繻”最初指古代出入關卡的憑證,以裂帛制成,分為兩半,過關時需驗合符信。這一制度源于《漢書·終軍傳》記載:終軍入關時,關吏給他繻作為返程憑證,但他棄繻而去,表示“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的志向。唐代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中“輕棄度關繻”一句,也借用了此典故。

二、引申義:克服難關的象征

隨着語言演變,“度關繻”被引申為渡過險境或克服困難的象征。例如,現代解釋中将其比喻為“成功度過危險關頭”,強調突破阻礙的過程。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細節,可參考《漢書·終軍傳》及唐代詩文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阿家搬駁棒實鬓環不栉蟬喘雷幹恥疚齒位畜疫獨稱二次曲線遏失梵行先生廢然而反奮發光可鑒人貫鹄加惠監牢餞席頰權金镂炕洞可望而 不可即奎劄闊狹練筆憐下淩替遴薦倫鑒駱駝絨甿謡麪牲撚支甯晷甯平盤跚鵬雕聘禮前言不答後語惬適生寇沈遜十成九穩私劍鎖禁逃比滔漭掏炭題名錄停表退三舍衛蔽維摩無媿色先不先相待如賓饷餫消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