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火槍。 明 戚繼光 《練兵實紀·練手足》:“鳥銃本為利器,臨陣第一倚賴者也……況名為鳥銃,謂其能擊飛鳥,以其着準多中也。”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火器》:“鳥銃:凡鳥銃長約三尺,鐵管載藥,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三:“ 中國 鳥銃,利器也, 倭 人來始得其式。” 羅旋 《紅線記》:“這天下午, 紫娥 背支鳥铳上山去了,到天黑還不見回來。”
鳥铳是明清時期對火繩槍的稱呼,其名稱來源、結構與曆史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基本定義
鳥铳又稱鳥嘴铳,是一種通過火繩點燃火藥發射鉛彈的單兵火器,屬于早期火繩槍類型。明嘉靖年間從日本傳入中國後開始仿制,成為明清軍隊的主要火器裝備。
名稱來源
核心組件
包含槍管(鐵制長筒)、火藥池、準星、照門、曲形木托和扳機裝置。相比早期火铳,其槍管更長(約2米),口徑更小,采用預裝鉛彈設計。
制作工藝
明代采用三段鐵管嵌套鍛造法,需用四棱鋼錐打磨内壁至光滑,清代改進為可拆卸的繩索固定法。典型參數包括射程100-150米,射速1-2發/分鐘。
軍事地位
戚繼光部隊中40%裝備此武器,被評價為"臨陣第一倚賴者"。清代發展出需兩人操作的擡槍(重型鳥铳)。
實戰局限性
地域差異
南方因工匠技術精湛且氣候適宜,鳥铳普及率更高;北方偏好三眼铳,認為其更適合騎兵作戰。
如需更完整的制作工藝流程圖或戰例分析,可參考《天工開物》《練兵實紀》等古籍記載。
鳥铳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一種古代用來射擊鳥類的武器。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鳥”和“铳”,它們的筆畫分别是7畫和10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獵人和農民使用的簡易火器,用于射擊飛行的鳥類。在古代,鳥铳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武器,由一個鐵制筒體和點火機構組成。使用者隻需點燃裝藥後放入彈丸,然後對準目标射擊。
在繁體中,鳥铳被寫作“鳥銃”,它的字形和簡體稍有差異,但意義和發音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鳥铳通常寫作“鳥銃”,字符形狀與繁體相似,但商用簡化後變為了現代的“鳥铳”。
這裡有一些關于鳥铳的例句:
1. 他使用鳥铳射中了一隻正在飛翔的鷹。
2. 在古代,獵人們經常使用鳥铳來捕獵飛禽。
除了鳥铳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
1. 铳炮:一種用來發射炮彈的火器。
2. 長槍:一種長而有柄的武器,用于近距離戰鬥。
與鳥铳相反的意思是沒有與之對應的反義詞。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了解了鳥铳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希望這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