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褊促的意思、褊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褊促的解釋

猶褊急。《南史·何承天傳》:“ 承天 性褊促,嘗對主者厲聲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舊唐書·儒學傳上·徐文遠》:“是人殘忍,意又褊促,既乘此勢,必有異圖。”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由于自己的‘疏散’,被人批評為‘褊促’,他已經生出了天空海闊的想法,想去遊山玩水、當隱君子了。”參見“ 褊急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褊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時間緊迫
    指時間短暫、任務緊迫的狀态,常用于形容因時間不足或事務緊急導緻的匆忙感。例如:“項目截止日期臨近,大家的工作節奏顯得十分褊促。”

二、古籍中的引申義

  1. 性格急躁、狹隘
    在曆史文獻中,“褊促”可引申為形容人的性格褊急(偏激、急躁)。例如《南史·何承天傳》提到“承天性褊促”,《舊唐書》中也有“意又褊促”的描述,均指性情急躁或心胸狹窄。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時間緊迫”的用法更為普遍,而“性格褊急”多出現在特定曆史文本中,日常使用較少。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方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褊促

褊促(biǎn cù)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時間或空間的緊迫感。它由“衣”和“人”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3個筆畫。褊的繁體字是“襜”,促的繁體字是“促”。

褊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戰國時期的文獻。當時的文字表達方式與現在相比稍有不同,但意思基本一緻。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褊的寫法是“衣”字下面加一個革字旁,促的寫法是“人”字上面加一個勾字旁。

以下是褊促在句子中的用法例句:

1. 他工作準備得很褊促,幾乎沒有時間休息。

2. 由于時間褊促,他沒有機會好好準備演講稿。

在褊促這個詞的組詞中,可以有褊急、褊忙、褊躁等。這些詞都有着相似的意思,指時間或空間上的緊迫感。

與褊促意思相反的詞有從容、寬裕、悠閑等,它們表達了相對沒有壓力的狀态。

總之,褊促是一個描述時間或空間緊迫感的詞語,源自古代,在現代漢字中的寫法有所變化。可以通過與其具有相似意思的詞語進行組詞,也有與其相反的詞語。以上是關于褊促的一些基本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