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蒙古高原 大沙漠以南的地區。《後漢書·烏桓傳》:“二十二年, 匈奴 國亂, 烏桓 乘弱擊之, 匈奴 轉北徙數千裡,漠南地空。”
“漠南”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解釋,但主流含義源自地理和曆史範疇,以下是綜合各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主要指戈壁沙漠)以南的地區。這一區域大緻對應現代中國内蒙古自治區南部,曆史上是匈奴、烏桓等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
曆史文獻依據
《後漢書·烏桓傳》記載:“匈奴北徙數千裡,漠南地空”,說明漢代匈奴勢力退出後,漠南成為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的交界地帶。
範圍演變
成語用法争議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漠南”為成語,意為“對南方地區的漠視”,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特定文學用法相關,需謹慎采用。
現代指代
在當代語境中,“漠南”多作為内蒙古地區的代稱,例如外文翻譯中直接對應“Inner Mongolia”。
“漠南”主要是一個曆史地理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向戈壁沙漠以南的内蒙古及周邊區域,具有明确的文獻和地緣政治背景。其他引申義或需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考證。
漠南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表示南方草原或邊境地區。
漠南的部首是水,拆分為氵(三點水)和午(十字水),總共有10畫。
漠南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文獻中,最初用于描述北方邊境地區的南方草原。
漠南的繁體字為「沫南」。
在古代,漠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現代基本一緻。
1. 漠南風光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2. 他來自漠南的牧民家族,對草原有着深厚的情感。
1. 漠南風光:指南方邊境地區的美麗風景。
2. 漠南人:指生活在南方草原或邊境地區的人。
南草原、南方邊陲
漠北、北方邊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