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绖的意思、弁绖的詳細解釋
弁绖的解釋
古代貴族吊喪時所戴加麻的素冠。亦用作動詞,謂服戴弁绖。《周禮·春官·司服》:“凡弔事,弁絰服。” 鄭玄 注:“弁絰者,如爵弁而素,加環絰。” 孔穎達 疏:“今言‘環絰’……謂以麻為體,又以一股麻為體,糾而橫纏之,如環然,故謂之‘環絰’;加於素弁之上,故言‘加環絰’也。”《禮記·雜記上》:“大夫之哭,大夫弁絰,大夫與殯亦弁絰。” 鄭玄 注:“弁絰者,大夫錫衰相弔之服也。”《晉書·禮志中》:“王為三公六卿錫衰,為大夫士疑衰,首服弁絰。”
詞語分解
- 弁的解釋 弁 à 古代的一種帽子:弁髦(a.古代貴族子弟行加冠禮時用弁束住頭發,禮成後把弁去掉不用,後喻沒用的東西;b.喻輕視)。 〔弁言〕書籍或長篇文章的序文、引言。 舊時稱低級武官:馬弁。武弁。 筆畫數:
- 绖的解釋 绖 (絰) é 古代喪服上的麻帶子:首绖。腰绖。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弁绖”是古代中國喪禮中的一種服飾,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義
弁绖(biàn dié)指古代貴族吊喪時佩戴的素冠,即在弁(一種禮帽)上加麻制環狀喪帶(绖)。 該詞亦可作動詞,表示穿戴這種喪服的行為。
二、結構與形制
- 材質與裝飾
弁绖以素色(白色)為底,形似爵弁(古代禮帽),但表面不加紋飾,并在弁的底部加環狀麻帶(環绖)。
- 制作工藝
根據《周禮》鄭玄注,環绖是用麻線纏繞成環狀,橫向加在素弁之上。
三、使用場合
- 身份限制:主要為貴族或士大夫階層在吊喪時穿戴,如《禮記·雜記》記載“大夫之哭,大夫弁绖”。
- 禮儀等級:根據吊唁對象身份不同,弁绖搭配的喪服也有差異。例如《晉書·禮志》提到,王公貴族為三公六卿吊喪時穿“錫衰”,配弁绖。
四、文獻依據
主要見于《周禮·春官·司服》《禮記·雜記》《晉書·禮志》等典籍,說明其禮儀規範與曆史沿革。
附:“弁”的擴展含義
“弁”本義為禮帽,後衍生出書籍序言(弁言)、低級武官(馬弁)等含義,但“弁绖”特指喪禮用冠。
網絡擴展解釋二
弁绖(biàn bié)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拆分部首是“弓”和“糸”,總共有16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一種說法是它起源于古代書法之中,表示“筆尖翹起的樣子”。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不同,多為“辯別”。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弁绖也有一些其他的寫法。例如,在古代的金文中,它的寫法是“弁㠯”,而在西漢劉安所制的《劉氏字典》中,它的寫法是“弁瘥”。以下是這個詞的一個例句:“他的眼神給人一種弁绖的感覺。”弁绖這個詞沒有非常确定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因為它在現代漢語中的用法相對較少,且有着較為獨特的意思。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