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于防備。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一隅疏防,三方受創。” 清 黃遵憲 《大獄》詩之四:“疏防司裡館,謝罪使臣槎。”《再生緣》第六五回:“話説 麗相 酒後疏防,醉眠於 清風閣 内。”
“疏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疏防”指疏于防備,即因疏忽或放松警惕而導緻防範不足。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因人為疏忽引發的安全漏洞或後果。
“疏防”多用于描述以下情況:
“疏防”屬于較書面化的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分析曆史事件或文言文時可能涉及。其核心含義始終與“疏忽導緻防備不足”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清代文獻原文。
疏防(shū fá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疏和防兩個部分構成。其中,疏這個字是由疒和餘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是shū,總計有11個筆畫;防則由阜和方兩個部首構成,拼音是fáng,它的筆畫數為7。
疏防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晚近,最早出現在明代吳門劉少石的《人行要略·籌算》一書中。疏指的是放松、寬松,引申為寬松地管理、處置;防則代表着預防、防範。這兩個詞語的結合,形成了疏防這個概念,指的是在處理事情時保持寬松的态度,但仍保持警惕,避免出現意外。
繁體字中,疏的部分由疒和于兩個字構成,防由䖝和方兩部分組成。在古時候,疏的寫法為疋、疋,而防的寫法變化較小,僅在字形上略有差異。
1. 在新冠疫情期間,大家要保持疏防的态度,遵守社交距離和個人防護措施。
2. 在高犯罪率的地區,居民要加強疏防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組詞:疏忽、防範、防備
近義詞:警惕、提防、嚴防
反義詞:放任、縱容、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