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争逐。《管子·大匡》:“﹝ 桓公 ﹞謂 管仲 曰:‘吾士既練,吾兵既多,寡人欲服 魯 。’ 管仲 喟然歎曰:‘ 齊國 危矣!君不競于德而競于兵。’”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 揚子雲 括澹寡營,不競時名。”
(2).不強;不振。《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 楚 必無功。”《金史·哀宗紀贊》:“ 金 人不競,遂失故物。” 吳汝綸 《答嚴幼陵》:“執事之譯此書,蓋傷吾土之不競,懼 炎 、 黃 數千年之種族,将遂無以自存。”
(3).謂競争失利,猶言不勝。《遼史·伶官傳·羅衣輕》:“上嘗與太弟 重元 狎昵……又因雙陸,賭以居民城邑。帝屢不競,前後已償數城。”
“不競”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不争逐
指不參與争奪或争鬥,強調以平和方式處理矛盾()。例如《管子·大匡》中,管仲批評齊桓公“不競于德而競于兵”,強調應重視德行而非武力擴張。
不強、不振
形容力量衰弱或氣勢不足。如《左傳·襄公十八年》記載“南風不競”,比喻楚國軍隊士氣低落()。
競争失利
特指在競争中失敗。例如《遼史》記載某次雙陸(古代棋類遊戲)對弈中“帝屢不競”,即皇帝多次未能獲勝()。
道家思想中,“不競”被賦予更深層含義。如《道之妙》中提到“不競而善赢”,主張順應自然法則,通過非對抗的方式實現成功,體現老子“無為而治”的理念()。
勸解與處世
常用于勸導避免無謂争執,例如清代周亮工評價揚雄“不競時名”,贊其淡泊名利()。
成語“南風不競”
源自《左傳》,原指楚國軍力衰弱,後泛喻競争中處于劣勢的一方()。
在當代語境中,“不競”可引申為不刻意追求外在榮耀,例如“不競聲華”指不争奪虛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如《管子》《左傳》等),可參考、4、9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