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穑事的意思、穑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穑事的解釋

農事。《書·湯誓》:“我後不恤我衆,舍我穡事而割正 夏 。” 明 文徵明 《五月》詩:“時光臨角黍,穡事望梅霖。”《清史稿·食志貨一》:“ 陝 地兵祲交乘,百姓流散,北山氣候,夏寒霜早,穡事無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穑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與農業相關的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穑事”中的“穑”原指收割谷物,後引申為農業活動的統稱;“事”即事務、工作。合起來表示農事、耕作相關的事務。例如《書·湯誓》中提到:“舍我穑事而割正夏”,意為放棄農事去征伐夏朝。


詞源與文獻引用

  1. 古代典籍

    • 《尚書·洪範》中提到“土爰稼穑”,強調土地與農耕的關系。
    • 《詩經·魏風·伐檀》中“不稼不穑”進一步印證“穑”與農業活動的關聯。
  2. 曆史記載

    • 《清史稿》記載:“穡事無憑”,描述陝西因氣候和戰亂導緻農事艱難的情景。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穑事”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泛指耕種、收割等農業生産活動,如“穑事繁忙”“穑事望梅霖”(出自明代文徵明的詩)。

如果需要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以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穑事(zé shì)的意思

《穑事》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在農田中進行耕種、種植等各種農事活動的事情。它包括了播種、耕地、施肥、澆水、除草、收割等一系列耕作過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穑事》中的“穑”字的部首是“禾”,也就是農作物的意思,而“事”的部首是“亻”,表示人。整個字的總筆畫數為16畫。

來源和繁體

《穑事》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的“穑”是由“禾”和“異”組成。在繁體中,“穑”字的寫法是“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穑事》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是“穡事”,兩個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差異,但字義相同。

例句

她每天都忙于田間的穑事,直到麥子收割完畢。

組詞

種穑、穑民、穑作、穑田。

近義詞

耕作、農耕、農事。

反義詞

休耕、荒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