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所蒙受的使衣着變色的塵土。多形容仕途奔波之苦。語出 晉 陸機 《為顧彥先贈婦》詩之一:“辭家遠行遊,悠悠三千裡。 京洛 多風塵,素衣化為緇。” 唐 趙嘏 《寄歸》詩:“三年踏盡化衣塵,隻見 長安 不見春。” 元 曹之謙 《送王仲通》詩:“世事忽驚翻手雨,馬蹄又踏化衣塵。” 清 唐孫華 《次韻答倪草亭》詩:“十年蹋遍化衣塵,故裡重逢翠陌春。”
“化衣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指衣服因沾染塵土而變色,比喻仕途奔波或遠行勞苦。該詞源自晉代陸機的詩《為顧彥先贈婦》,原句“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缁”以素衣染塵變黑,暗喻人生漂泊之苦。
雖為古語,但在解析曆史人物經曆或賞析古典文學作品時,仍可作為典型意象引用,體現中文的隱喻傳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漢典或查詩文等來源。
《化衣塵》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物體經過化裝、改變形态後,變得認不出來或者完全改變了原貌。
《化衣塵》的拆分部首是衣(200),塵(屮,13)。
衣(200):衤(61),衣(40)。
塵(屮,13):屍(3),屮(10)。
《化衣塵》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作品《玉樓春·春恨》中,意指一個人經過改變或化妝後變得面目全非。
繁體字:化衣塵。
古時的《化衣塵》字迹略有不同,衣字下面的兩點豎起來形如單肩背衣的形狀,塵字的左邊的撇折向右,右邊的點在撇的下面。這種字形在今天已經不常見。
他化衣塵之後,再也沒有人認出他來。
這幅畫的主題是化衣塵的變化,每個人對它的解讀都不一樣。
組詞:化裝、變形、面目全非。
近義詞:貌變、改頭換面、翻天覆地。
反義詞:原形畢露、露出真面目、回歸本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