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卑小的官職。 南朝 梁 任昉 《蕭太傅固辭奪禮啟》:“ 昉 往從末宦,祿不代耕。饑寒無甘旨之資,限役廢晨昏之半。” 唐 高適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盛時慚 阮步 ,末宦知 周防 。”
"末宦"是一個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記載,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低級、卑微的官職,或仕途的末端、末流。
"末"表示末端、微小、不重要;"宦"指官職、官場。合稱強調官職品級低下或處于權力邊緣的位置。
二、權威詞典解析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為:"卑微的官職"。
例證引《南史·王僧孺傳》:"雖居末宦,名重一時。"(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末"有"非根本的、次要的"義項,"宦"指"官吏"。引申指官階低微的小官。
三、文獻用例與語義延伸
此處體現雖官職卑微但聲望卓著,凸顯"末宦"的謙稱意味。
以"末宦"自稱,表謙卑姿态,常見于古代官員奏疏。
四、語義關聯與對比
五、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研究、曆史文獻解讀或特定文學創作,日常口語已罕用。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末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ò huà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指卑小的官職,通常形容地位低微、權力有限的官員。該詞由“末”(末尾、次要)和“宦”(官職)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末尾的官職”。
詞義演變
最初指官職序列中排名靠後的低級官吏,後引申為泛指職位低微、不被重視的官員,甚至可用來形容普通人的平凡職位。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對曆史人物的描述中,例如:
若需更深入的考證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百合百花凋零百年樹人版築飯牛包封萆荔薄産蠶葉察事嗤眩絺章飾句雛兒撺弄定端地震東周風興雲蒸糞土不如貢賓功義光闆行不逾方洪奧皇駁餞贈交诤敬老憐貧矍駭懇志狂刀魁三氣象老天爺兩蜀利根俚賴路澀買身軀馬子叛道攀隮蟠挐飄萍斷梗辟匿嫔物破族起限三舍獅子吼衰薾食母歲豐年稔孫山跳端通虔通尊托化王佐之才鄉舉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