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公義。《漢書·杜邺傳》:“及 陽信侯 業 ,皆緣私君國,非功義所止。” 王先謙 補注引 王念孫 曰:“功與‘公’同。公私對文。言 業 緣私恩得封,非公義所在也。”
“功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功義”即“公義”,指公正的道義或公共的正義。該詞由“功”通假為“公”而來,強調與“私”相對的公共性原則。
《漢書·杜邺傳》記載:“及陽信侯業,皆緣私君國,非功義所止。”王念孫注釋指出,此句通過“公私對文”的修辭,批評陽信侯因私恩受封,違背公義原則。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作品中。例如移花宮相關武俠設定中,曾用“通曉天下武功義理”描述角色能力,此處“功義”指武功原理,屬于引申用法。
功義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為一個人所做的事情所産生的功勞和義務。
功義的拆分部首為力和義,共有6筆。
功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出現在《戰國策·齊策二》一書中,用來描述一個人做事的功勞和義務。
功義的繁體字為「功義」。
在古時候,功義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如「功義」寫作「工義」,但其意思仍然是相同的。
1. 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功義不可磨滅。
2. 兒子在家務農幫助父母,盡到了自己的功義。
功義的一些常見的組詞有:
1. 功績: 表示以所做的事情帶來的成績。
2. 武功: 指武術方面的技藝和成就。
3. 大義:指正義和道義上的高尚行為。
功義的一些近義詞包括:
1. 功績
2. 功德
3. 勞績
功義的一些反義詞包括:
1. 惡行
2. 過失
3. 罪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