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行不逾方的意思、行不逾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行不逾方的解釋

指行動不逾越法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行不逾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行為不逾越常規、法度或規矩,形容為人處世恪守本分,遵循既定的準則。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字詞解析

  1. 行:指行為、舉動。
  2. 不逾:"逾"意為超越、越過,"不逾"即不超出。
  3. 方:本義為"方形",引申為規矩、法度、準則(如《論語》"遊必有方")。

    綜合釋義:行為不逾越規定的界限或道德規範。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解釋為"行為不逾越常規",強調其形容人守規矩、不越軌的特性。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3卷,第7頁。

    (注:因該詞典無公開線上版,建議讀者查閱紙質或權威數據庫資源。)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直接收錄該成語,但對"逾方"的釋義佐證了其含義:"逾"指"超過","方"指"規矩、法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603頁。


三、文化内涵與用法


四、經典文獻例證

  1. 《後漢書·班彪傳》

    班彪評價窦融:"行不逾方,言不失正",贊其言行合乎法度。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1965年)卷四十上,第1323頁。


"行不逾方"以簡潔的四字結構,凝練表達了中華文化中對行為規範與道德自律的重視。其權威釋義及曆史用例,均指向對"守規矩、重分寸"這一核心價值的推崇,至今仍具現實指導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行不逾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人的行為舉止不逾越正道或法度,強調遵守道德規範和社會準則。該成語由“行”(行為)、“不”(否定)、“逾”(超越)、“方”(規矩/法度)四字構成,字面意為“行動不超越規矩”。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後漢書·班彪傳》,原文提到班彪在亂世中“行不逾方,言不失正”,形容他即使身處危亂環境,仍能堅守正道、言行合規。

三、用法與場景

  1. 描述品行:多用于贊揚或要求人遵守規範,如“他為人處世行不逾方,深受尊敬”。
  2. 教育勸誡:強調道德約束,如“年輕人應行不逾方,不可逾越法律底線”。
  3. 曆史評價:常見于對曆史人物操守的評述,如《後漢書》對班彪的評價。

四、結構特點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延伸含義,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八關班示别個不經漕截塵坌大清明東南美動物學豆莫婁頓斃蜚短流長封墓轼闾風雲變態供待觀玩桂闆咕嘬海猴兒诃梨子鶴嘴鋤慌手忙腳黃蕪狐續駕犁絞手金枷救饑舊歲際遇風雲窺圃龍龛鸾鳴鸾筝旅酬馬路崖子漭瀁磨礲淬勵甯缺勿濫農學院辟藏阡兆起度三青子殺雞焉用牛刀尚食傻眼攝音太極拳談機天棘通貨緊縮托乘圍獵微弱鳁鲸武監五牙遐遯蠍蠍螫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