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年長的人,憐憫貧困的人。 元 無名氏 《九世同居》第一折:“聞知 張公藝 長者恤孤念寡,敬老憐貧,出無倚之喪,嫁孤寒之女。” 明 無名氏 《鎖白猿》楔子:“此人三輩兒奉道,平日恤孤念寡,敬老憐貧,齋僧奉道。”亦作“ 敬老恤貧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於是以 文種 治國政,以 範蠡 治軍旅,尊賢禮士,敬老恤貧,百姓大悅。”
“敬老憐貧”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尊敬年長之人并同情貧弱群體,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出處與結構
三、延伸與相關表達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如人物品德評價、傳統美德教育等。例如:“他一生踐行敬老憐貧,在鄉裡備受尊崇。”
若需查看更多典籍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辭典》或訪問漢典網(來源1、6、7)。
敬老憐貧是一種傳統美德,意為尊敬老人,同情貧窮的人。
敬字的部首是攴,共有8畫;老字的部首是⺍,共有6畫;憐字的部首是忄,共有9畫;貧字的部首是貝,共有9畫。
敬老憐貧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和道德标準,早在古代就有相應的表達。這個詞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和社會倫理觀念。
敬老憐貧
敬:敬字古時候的寫法為攵從缶,代表用手敲下酒缶作為敬意表示。
老:老字古時候的寫法為耂字加一椁字旁,表示人面對着墓碑,意味着對祖先的尊敬和恭敬。
憐:憐字古時候的寫法為忄,表達了一種心理轉變,從激烈或憤怒轉變為慈悲和同情。
貧:貧字古時候的寫法為貝從侖,表示困窮、貧困。
我們要敬老憐貧,為社會營造關愛弱勢群體的氛圍。
敬愛、敬重、憐惜、憐憫、憐愛、貧民、貧苦、貧瘠
尊敬、敬重、同情、慈悲
欺負、虐待、輕視、漠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