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叛道的意思、叛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叛道的解釋

背叛正道。《孔子家語·入官》:“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三:“有 莊子 者,著書自 堯 舜 以下無一不毀,毀 孔子 尤甚,詩、書、禮、樂、刑名、度數舉以為可廢,其叛道害教非 楊 墨 二氏比也。”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三》:“然為基督宗徒,則身被此名,正如 中國 所謂叛道,人羣共棄,艱于置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叛道一詞在漢語中具有明确的哲學與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指背離公認的準則、規範或正統思想。以下從詞典釋義與學術角度進行詳細闡釋:

一、核心釋義

  1. 背離正道或常軌

    指行為或思想偏離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傳統準則或主流方向。例如:“他的主張在當時被視為叛道之舉。”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特指違反儒家倫理綱常

    在古代語境中,“叛道”常與“離經”連用為“離經叛道”,強調對儒家經典和道德體系的違背。《禮記·中庸》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之說,背離此類根本倫理即屬叛道。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字源解析

三、文化内涵擴展

“叛道”的深層意義與傳統“道統”觀念緊密關聯。自漢代“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成為正統,“道”即代表這一權威體系。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強調“道之正統”,叛道即挑戰文化正統性。

來源: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辭源》(第三版)。

四、現代用法演變

當代語境中,“叛道”的宗教色彩淡化,泛指突破陳規、挑戰權威,如“離經叛道的藝術風格”。語義中性化,甚至可含創新褒義。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說明:因權威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未提供線上公開版本,故無法附直接鍊接。上述來源均為學界公認工具書,可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社平台查閱電子版/紙質版。

網絡擴展解釋

“叛道”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pàn dào,其核心含義為“背叛正道”。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用法與語境

  1. 曆史文獻:
    《孔子家語·入官》提到“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指民衆背離正道與統治者的失政相關。
    宋代邵博《聞見後錄》批評莊子學說“叛道害教”,認為其否定儒家經典的行為超越楊墨學派。

  2. 現代示例:

    • 魯迅曾用“叛道”形容被主流排斥的境遇:“身被此名,正如中國所謂叛道,人羣共棄”。
    • 當代語境中,可用于描述藝術、思想等領域對傳統的颠覆,如“離經叛道的音樂風格”。

相關成語與表達


“叛道”既可用于具體行為(如背叛組織),也可用于抽象層面(如挑戰傳統觀念)。其貶義色彩較強,多用于批判性語境,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闇穆冊匣沖鋒舟出荷村纣蛋丁冬集陡壁短箋婀娜多姿肺劄風羽憤愧骨肥厚漢東蚌好好河川諱匿昏然驕兒騃女嚼谷幾格急公好施汲古閣本金琯金尾金屋寵九方局部叩石墾壤楛貢遼空靈虬狸奴裡屋杪春密記獶抆排斥異己片善評贓骞衣七件兒情有可原親人騎射軟替喪滅升差時乖運乖市名酸困蘇轼透水望山走倒馬位置霞開響震失色相質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