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守道,用道。《老子》:“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王弼 注:“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棄生民之本,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欲異於人。” 河上公 注:“食,用也。母,道也。我獨貴用道也。” 陳鼓應 今注:“貴食母:以守道為貴。‘母’,喻道。”
乳母。《禮記·内則》:“大夫之子有食母。” 鄭玄 注:“選於傅、禦之中,《喪服》所謂‘乳母’也。”
“食母”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和發音判斷。以下是兩種主要解釋:
基本解釋
源自《老子》第二十章“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指遵循或持守“道”這一根本法則。王弼注解為“食母者,生之本也”,即以“母”喻“道”,強調對自然規律的尊重。
延伸背景
道家思想中,“母”象征萬物本源,與“道”相通。此用法多出現在哲學讨論或古籍注釋中。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2)将其視為成語,比喻子女不孝,甚至引申為“兒子吃掉母親”。但需注意:
若在古籍或哲學文本中遇到“食母”,優先考慮“守道”或“乳母”的釋義;若為現代語境下的比喻說法,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其合理性。
食母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食”和“母”,共有14個筆畫。其中,“食”字表示吃、飲食的意思,是舊時的象形字。而“母”字則表示母親、女性的意思,是一個指事字。
食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天》一書中,釋義為“母親的食物”。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母親的奶水”,特指哺乳時,母親喂給孩子的乳汁。在古代,人們用“食母”來形容母愛的滋養與柔和。
繁體字“食母”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食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在的簡化字,所以“食母”在古時候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經過研究發現,在古代使用的文字中,食字的上部多為三點或乃字旁,而母字的寫法則是更加複雜,有許多變體。
1. 嬰兒出生後,會從母親的食母中獲得營養。
2. 母愛就像食母一樣,無微不至地滋養和呵護着孩子。
食欲、母愛、奶水、滋養。
乳汁、奶汁。
食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