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豐年稔”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uì fēng nián rěn,主要用于描述農業豐收的景象。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曆史文獻:
最早出自唐代陸長源的《上宰相書》:“今歲豐年稔,谷賤傷農。誠宜出價以斂籴,實太倉之儲。”
(此處以糧食豐收導緻價格下跌為例,說明需調控市場以保障農民利益。)
語法功能:
多用于書面語,常作謂語或定語,如“歲豐年稔之時,百姓安居樂業”。
近義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用法或相關典故,可查閱唐代文獻或權威詞典。
《歲豐年稔》是一個成語,表示每年都有豐收的意思。它是由兩個詞組成,分别是“歲豐”和“年稔”。
“歲豐”的部首為“禾”,總共有8畫,其中“止”為獨體,“女”為偏旁,“工”為上旁,而下部分為“禾”。
“年稔”的部首為“禾”和“心”,總共有10畫,其中“禾”的畫數和“歲豐”中一緻,“心”則為下旁。
《歲豐年稔》最早源自于《尚書.洪範-禹貢》:“若亨歲豐年饒,百物蕃滋,皇上帝受之。”後來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年年豐收的好兆頭。
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歲豐年稔」。
在古代,字形有所變化。例如,“年”字曾經用“黿”代替,而“稔”則使用了“禾”。
例句:今年的莊稼豐收了,真是歲豐年稔。
組詞:年成、稔熟、歲稔、豐年。
近義詞:豐收年年、年景好、五谷豐登。
反義詞:歉收年、荒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