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蟠拏 ”。
“蟠挐”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描述自然景物(如山石、古木)的形态,或比喻人際關系、事件關聯的複雜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拓展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蟠挐(pán ni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盤繞、曲折”。它形容事物環繞曲折、盤旋纏繞的樣子。
蟠挐的部首是蟲(chóng),總筆畫數為17畫。
蟠挐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蟠”取自于“蟠龍”,形容龍蛇盤曲環繞的狀态;“挐”意為“糾結、困擾”,表示被糾纏困擾的樣子。
蟠挐的繁體字為「蟠紐」。
在古代漢字中,蟠挐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蟠可以寫為「蟠」,其中間的「半」字寫得和字頭相連;挐可能寫為「輥」,上面的車部使用了較長的直線。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可見。
1. 道路曲折蟠挐,前進困難重重。
2. 問題的解決需要脫離蟠挐的狀态,尋求新的突破點。
蟠挐的相關詞彙有:
1. 蟠曲:指盤旋曲折。
2. 糾纏:指事物相互纏繞、糾結在一起。
3. 繞行:指迂回、曲折地行走。
與蟠挐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盤旋:指環繞、曲折旋轉。
2. 曲折:指道路等彎彎曲曲、迂回不直。
3. 纏繞:指糾纏、糾結纏住。
與蟠挐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平直:指路線直線而不曲折。
2. 直線:指沒有彎曲的線段。
3. 簡潔:指簡單、不拖泥帶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