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異。 章炳麟 《訄書·河圖》:“河圖者,括地者也。獲於行迷,而以寫青黑黃赤,雖腐敗則珍之。吾安知夫矍駭河圖以為天賜者,非亡人之塊邪?”
“矍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矍駭”適用于描述因突發或超乎認知的事件引發的強烈驚異感,建議在文學創作或學術寫作中使用,日常交流可選擇更通俗的詞彙替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章炳麟原著或權威詞典 。
矍駭(jué hài)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眼神炯炯有神、目光敏銳、神态驚訝恐懼的樣子。這個詞由“矍”和“駭”組成。
“矍”的上面是石字旁,下面是目字旁,表示石頭和眼睛;“駭”的上面是骨字旁,下面是目字旁,表示骨頭和眼睛。所以,整個字的構造表示着驚訝的眼神。
“矍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本古代曆史文獻中,描述了人們在受到驚吓時的眼神表情。這個詞也有繁體字形式“瞠乂”。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往往比現代簡化字要複雜。尤其是在楚文、秦文和漢朝早期的文石和竹簡文字中,字形更加繁複,難以辯認。
1. 他的矍駭之色讓我感到不安。
2. 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消息,她的矍駭之态引起了衆人的關注。
組詞:矍铄(jué shuò,意為眼神炯炯有神)、目瞪口呆、目瞪心結。
近義詞:炯炯有神、目光如炬。
反義詞:木讷、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