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觀察。《漢書·平帝紀》:“遣太僕 王惲 等八人置副,假節,分行天下,覽觀風俗。” 宋 蘇轼 《徐州上皇帝書》:“及移守 徐州 ,覽觀山川之形勢,察其風俗之所上,而考之於載籍。”
(2).閱覽。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於是歷吉日以齋戒,襲朝服,乘法駕;建華旗,鳴玉鸞,遊于六藝之囿,馳鶩乎仁義之塗,覽觀《春秋》之林。” 唐 韓愈 《與于襄陽書》:“謹獻舊所為文一十八首,如賜覽觀,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方宗誠 《<徐庾文選>序》:“ 李君 某選 徐 ( 徐陵 ) 庾 ( 庾信 )二家文為一集,屬餘為序,因備論之,學者覽觀焉。”
“覽觀”是由“覽”與“觀”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觀察與審閱
從構詞法分析,“覽”指浏覽、泛讀,如《說文解字》釋為“觀也”,強調廣泛涉獵;“觀”則側重仔細察看,《爾雅》注為“谛視也”,指深入審視。二者結合後,“覽觀”常用于描述既廣泛又細緻的觀察行為。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覽觀遠方”,即指帝王巡視疆域、考察民情的綜合活動。
文學與哲學語境中的引申義
在唐宋詩詞及文論中,“覽觀”被賦予抽象意涵,如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以“觀覽天地”喻指通過觀察自然領悟哲理。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将“覽”解釋為“采其旨要”,強調在觀察中提取精華的思維過程。
權威引用參考:
“覽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觀察
指通過視覺或考察方式了解事物。例如《漢書·平帝紀》中提到“遣太僕王惲等八人置副,假節,分行天下,覽觀風俗”,這裡的“覽觀”即指對社會風俗的考察。蘇轼在《徐州上皇帝書》中也提到“覽觀山川之形勢”,強調對地理環境的觀察。
閱覽
指閱讀、浏覽文獻或書籍。如司馬相如《上林賦》中“覽觀《春秋》之林”,韓愈《與于襄陽書》中“如賜覽觀,亦足知其志之所存”,均表示對文本的閱讀。
該詞兼具“觀察”與“閱覽”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上林賦》等文獻或滬江詞典。
白地錢拜墓寶樓才語讒妾嗔怒辭絕淡蛾遁音二維碼法幢鳳吟扶柩扶留改邪歸正孤寝花蟲緩兵之計監牧節候借題精兵啾耳誇父逐日酹觞略洗僚故李時珍流溫亂轟轟録取美莊眠輿藐孤謀害磨止木齒鳥村膩顔帢前聲前所未知氣樓榮塗伸抖省元申減舍我其誰適觀説好嫌歹四天王竦企素光肅敬貪聲讨俏祧師銅鑄鐵澆外剛内柔望見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