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官方赈災發放的粥。 唐 王維 《請回前任司職田粟施貧人粥狀》:“右臣比見道路之上,凍餒之人,朝尚呻吟,暮填溝壑。陛下聖慈憐愍,煮公粥施之,頃年以來,多有全濟。”
“公粥”是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基本釋義
指舊時官方在赈災時向災民發放的救濟粥,屬于公共救助措施的一部分。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王維的《請回前任司職田粟施貧人粥狀》中記載:“煮公粥施之,頃年以來,多有全濟”,描述朝廷通過施粥救助饑民的情景。
曆史背景
古代中國常因自然災害或戰亂導緻饑荒,官府為穩定民生,會在特定地點設立粥棚,免費向災民提供粥食。這類措施被稱為“施公粥”,體現了傳統社會以政府為主導的赈災模式。
文學引用
宋代詩詞中也有相關用例,如鄭清之的詩句“競歡王儉蓮,肯問顔公粥”,張耒的“釜厭顔公粥,囊須趙壹錢”,均以“公粥”暗喻官方救濟或清貧生活。
補充說明
“公”在此處強調官方屬性,與“私”相對;“粥”則指代最基礎的生存保障。這一詞彙反映了古代中國以糧食救濟為核心的赈災制度,具有鮮明的曆史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唐代奏章及宋代詩文。
《公粥》指的是國家或政府提供的公共粥食,用來救濟貧困和災民的行為。
《公粥》中,“公”字的部首為“八”,總共有四畫;“粥”字的部首為“米”,總共有八畫。
《公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社會制度,它強調政府對貧困民衆的救濟義務。
《公粥》的繁體字為「公粥」。
古代漢字中,《公粥》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保留了字形的核心要素。
1.政府每天提供免費的公粥,以緩解貧困人口的饑餓問題。
2.災民們正排隊等待領取公粥,希望能夠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公民、公共、公正、公平、粥食、粥鋪、粥店
救濟粥、濟苦粥、赈濟物品
私粥、個體救濟、單獨救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