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虛;罄盡。《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帑空竭。” 宋 蘇洵 《上韓舍人書》:“賦斂日重,府庫空竭。”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九節:“ 魏明帝 大造宮殿苑囿,掠奪民間美女,淫侈無度,從此庫藏空竭,百姓怨苦。”
窮困;貧乏。《宋書·五行志三》:“此人君苟飾宮室,不知百姓空竭,故天應之以旱,火從高殿起也。”
“空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ōng jié,由“空”(沒有)和“竭”(耗盡)兩字組成,基本含義是資源、能力或精力完全耗盡,達到極限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空虛;罄盡:多指財物、物資等被消耗殆盡。例如:
“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帑空竭。”(《後漢書·西羌傳》)
“賦斂日重,府庫空竭。”(宋·蘇洵《上韓舍人書》)
這類用法常見于描述國家財政、物資儲備枯竭的場景。
窮困;貧乏:引申為生活或經濟上的困頓狀态(部分資料提及,但需結合語境理解)。
“公私罄竭,不深根固本,恐為患将來。”(《晉書·呂纂載記》)
兩者常可互換,但“罄竭”在古籍中使用頻率更高。
現代漢語中,“空竭”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曆史文獻分析、經濟問題讨論等,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後漢書》《蘇洵文集》等文獻。
空竭(kōng ji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空指沒有實質内容,竭指耗盡,沒有剩餘。因此,空竭的意思是耗盡了空虛、不存在的東西。
空竭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穴”和“竹”,部首“穴(xué)”表示與地下或洞穴有關,部首“竹(zhú)”表示與竹子或類似竹子的植物有關。空竭總共有9個筆畫。
空竭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莊子·大宗師》篇中,用來形容心靈的空虛狀态。在這個篇章中,莊子講述了心境的變化過程,從最初的空虛到後來的智慧與覺悟。此後,空竭作為一個詞語固定下來,用來形容各種物質或非物質狀态的耗盡。
在繁體字中,空竭通常寫作「空竭」。
在古代漢字中,空竭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具體的古體字我們無法确定,因為沒有流傳下來的相關拓片或碑刻。
1. 他的内心已經空竭一空,無法感受到任何快樂。
2. 這個地方的資源已經被開采空竭,再也沒有可利用的。
空洞、虛空、窮竭、精疲力竭
枯竭、耗盡、消耗
充盈、豐富、飽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