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虛;罄盡。《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帑空竭。” 宋 蘇洵 《上韓舍人書》:“賦斂日重,府庫空竭。”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九節:“ 魏明帝 大造宮殿苑囿,掠奪民間美女,淫侈無度,從此庫藏空竭,百姓怨苦。”
窮困;貧乏。《宋書·五行志三》:“此人君苟飾宮室,不知百姓空竭,故天應之以旱,火從高殿起也。”
“空竭”是漢語中表示資源、力量或財物完全耗盡狀态的書面用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用法、語義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詞性 “空”本義為“空虛、無物”(《說文解字》),後引申為缺乏;“竭”源自“盡也”(《爾雅》),表徹底完結。二字合成為并列式複合動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漢書·谷永傳》:“百姓力屈,府庫空竭”,該用法被《漢語大詞典》收錄為規範詞條[來源1]。
二、語義特征
三、使用規範 現代漢語中:
(注:由于當前知識庫未包含實時網頁鍊接,此處引用來源标注遵循學術規範,實際應用時應替換為可驗證的權威詞典線上版本鍊接)
“空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ōng jié,由“空”(沒有)和“竭”(耗盡)兩字組成,基本含義是資源、能力或精力完全耗盡,達到極限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空虛;罄盡:多指財物、物資等被消耗殆盡。例如:
“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帑空竭。”(《後漢書·西羌傳》)
“賦斂日重,府庫空竭。”(宋·蘇洵《上韓舍人書》)
這類用法常見于描述國家財政、物資儲備枯竭的場景。
窮困;貧乏:引申為生活或經濟上的困頓狀态(部分資料提及,但需結合語境理解)。
“公私罄竭,不深根固本,恐為患将來。”(《晉書·呂纂載記》)
兩者常可互換,但“罄竭”在古籍中使用頻率更高。
現代漢語中,“空竭”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曆史文獻分析、經濟問題讨論等,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後漢書》《蘇洵文集》等文獻。
敗藁碧沉沉蒼皇讒頰塵迹充好沖衛杵砧當一日和尚撞一天鐘道度打坐杜陵遺老風帶棼缊否否浮浪敷設割棄攻守同盟岣嵝韓信壇豪芒好惹豪人合谷黉序皇紀黃金镮回樂峰礓石機括景止緊迫錦筵酒痨軍號客觀存在叩颡黎黃留荑砻冢眇丈夫纰罽千裡酒悭恡罄囊群口詞阒其無人诎膝灑泣山栖谷隱綀服屬着私事肅修抟鑪我執無之祈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