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持愚拙,不事巧僞。 漢 王充 《論衡·别通》:“無溫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覽之闇。” 唐 韓偓 《守愚》詩:“守愚不覺世途險,無事始知春日長。”
守愚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保持愚拙質樸的狀态,不顯露聰明才智,以謙退自守的态度處世。這一概念融合了道家“大智若愚”的智慧與儒家修身克己的倫理觀,主要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字義拆解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1年)
思想淵源
源于儒家“藏拙”與道家“無為”的交融:
來源:《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處世哲學
作為修身準則,“守愚”強調在人際互動中謙抑自持,避免争勝炫耀。明代《菜根譚》以“藏巧于拙”诠釋此道,主張“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來源:《菜根譚·概論》(中華書局點校本)
道德修養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論及“守愚”與“養德”的關系,認為斂藏才智方能專注心性修煉,契合“内聖外王”的理想人格。
來源:《朱子語類·卷十三》(中華書局,1986年)
二者均含韬光養晦之意,但“守拙”側重安于本性(如陶淵明“守拙歸園田”),“守愚”更強調主動的智慧隱藏。
來源:《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當代心理學研究指出,“守愚”心态可減少人際競争壓力,與“智性謙遜”(Intellectual Humility)理論相通,即承認認知局限以促進終身學習。
來源:《積極心理學手冊》(牛津大學出版社,2020年)
“守愚”是中國傳統智慧對人性深刻洞察的結晶,其核心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的生存藝術,至今仍為個體在複雜社會中提供精神錨點。
“守愚”是一個具有哲學深度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理解:
傳統智慧(褒義)
指保持謙遜質樸的狀态,不刻意炫耀聰明才智。
現代引申(貶義)
在部分語境中被解釋為“固執守舊,拒絕接受新知”,如查字典提到“堅守錯誤觀念”。但此用法需結合語境判斷,傳統文獻中較少見。
提示:、3、6等來源詳細記載了“守愚”的曆史用例,可通過查字典()或經典文獻進一步探究其演變。
挨邊罯罯白璧白面儒冠報戶口拔足不以一眚掩大德滄海人暢行無阻澶淵之盟邨社蹙球蹙繩二松薨殒猾吏隳裂穢污昏逸家兵绛河蹇骧家生哨碣子迹附匡國濟時狂熱雷開連卺靈蟾馬殿賣國求利馬帴腦戶内熱槃結偏氣疲瘵棄甲任過宂繁上人兒上醫生斂攝位束修自好私鬭搜狩素子騰噬挑刀走戟佻輕同恤旺年王章違歡委練文宴械系瀉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