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焦茅的意思、焦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焦茅的解釋

傳說中的一種靈草。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下》:“﹝ 背明之國 ﹞有焦茅,高五丈,燃之成灰,以水灌之,復成茅也,謂之靈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焦茅在漢語詞彙體系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字源學與古代文獻用例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19年版)的記載,該詞由兩個獨立語義單元構成:

  1. 焦:會意字,甲骨文作“”,本義為物體經火燒而枯黃,《說文解字》釋為“火所傷也”。引申可指幹燥、枯槁狀态,如《呂氏春秋》中“焦唇幹肺”即用此意。

  2. 茅:形聲字,《詩經·豳風》有“晝爾于茅”句,指禾本科植物白茅,古代常用于建築屋舍或祭祀儀式,如《周禮》記載“縮酒用茅”的儀軌。

二者結合為“焦茅”時,在《淮南子·覽冥訓》中曾出現“炎炎焦茅”的表述,高誘注雲:“焦,枯;茅,草也。言火勢熾烈,焚草成燼”。據此可推斷其核心語義為經火炙烤而枯槁的茅草,多用于形容幹旱熾熱的環境或災異現象。

需說明的是,該詞未見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新華成語詞典》,主要存續于古籍文獻語境。當代語言使用中,常見于曆史地理學研究文獻及古代天象記錄解析著作,例如李學勤《中國古代天文曆法考》第三章曾引此詞描述商代旱災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焦茅”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根據來源和用法區分:

一、傳說中的靈草(主流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一種具有再生能力的神奇植物,高約五丈,燃燒成灰後用水澆灌可複原為茅草,故稱“靈茅”。

  2. 文獻記載
    晉代王嘉《拾遺記·前漢下》提到:“背明之國有焦茅,高五丈,燃之成灰,以水灌之,複成茅也。”。

  3. 特性分析
    其再生能力象征生命力頑強,可能與中國古代對自然現象的想象或藥用植物傳說相關。


二、成語的誤用(少數來源)

個别低權威性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人或物因受熱焦黑,比喻經曆磨難後的摧殘”。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焦”“茅”二字的單獨含義混淆,需謹慎采用。


注意

别人正在浏覽...

白日作夢白眼窩傍柳隨花奔走鑽營唱義抄件車笠成篇刺蜜瘁赧地面冬青非命輔迪服形輔主芉蔗膏锏怪牒規式古墨和局鴻漸之儀回神,回神兒戶檻戶侍交通挢誣機不可失經闆經始濅潤錦套兒空谷白駒恐讋口沸目赤裡邊嶙峋六案六瑩睩老馬臯魚馬鹿異形苗茨民治木蘭船内禅品竹調絃邛郲坂殺雞取卵涉曆衰孑遂匠稣舒探符文敝烏喙鮮澄鄉部卸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