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itor to the people] 嚴重危害國家、人民利益,給國家、人民帶來重大損害的罪人
與民賊相搏。——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殘害人民的人。《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明 孫仁孺 《東郭記·綿駒》:“知其罪者復何人,今之民賊真堪駡。” 清 唐甄 《潛書·省官》:“官多,則祿不得不薄;祿薄,則侵上而虐下,為盜臣,為民賊。” 朱錫梁 《白門懷古》詩:“塔毀留鐵鑊,龐大無所用。用之烹民賊,可救萬萬衆。” 徐遲 《地質之光》:“ ********* 懂得了血海深仇,從此和那個**勢不兩立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民賊漢語 快速查詢。
"民賊"是漢語中具有強烈貶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與民衆利益對立、實施暴政的統治者或政治人物。從詞源構成分析,"民"指代普通百姓群體,"賊"原指破壞法度、行徑惡劣之人,二者結合後形成政治倫理層面的批判性概念。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特指"殘害人民、禍國殃民者",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暴君權臣的指控。例如《孟子·告子下》記載:"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反映儒家政治思想中對于統治者與民衆關系的價值判斷标準。《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指出該詞具有"違背民意、竊取國柄"的雙重屬性,強調其行為既包含對民衆權益的直接侵害,也涉及對國家權力的非法攫取。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民賊"的指涉範圍從封建君主擴展到近現代政治語境。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與人民為敵的反動統治者",突顯該詞在現代政治話語體系中的延續性使用。從構詞法角度看,這種主謂式複合詞通過"民"與"賊"的悖反組合,形成強烈的道德譴責意味,成為漢語政治批判詞彙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賊”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民賊”指殘害人民、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人,常與“獨夫”連用為“獨夫民賊”,特指暴虐無道的統治者或禍國殃民者。
古代典籍
近現代用法
孫中山在《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提到“與民賊相搏”,将“民賊”擴展至禍國殃民的罪人。
“民賊”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多用于曆史或政治語境中批判殘害民衆的統治者或勢力。如需了解更多文獻用例,可參考《孟子》及相關曆史文本。
不孕動土斷港絕潢扼隘繁蔭分朋杆棘幹了灌溉渠桂圃果位含吐和附後園患氣花翹伎倆儆急金桂金齑玉脍近虞鞿鞅絶緣卡通流波理雪鳴鸠木乳餅墓域凝脂前房後繼千歲樹磬蟲寝想窮绔虬辇肉物善治善能少色生動活潑蛇行鱗潛受币受過厮迤厮逗松蘿共倚隋炀帝太一壇鲐稚鐵舌恫悔通天禦帶頭水船喂食威望素着溫哥華五勝無生鄉吳偉業饷給娴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