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隨聲應和。 唐 韓愈 《平淮西碑》:“大官臆決唱聲,萬口和附,并為一談。”
(2).響應歸附。《新唐書·郭震傳》:“國家所患,惟 吐蕃 與 默啜 耳;今皆和附,是将大利於中國也。” 宋 陸遊 《德勳廟碑》:“巨盜乘間,羣兇和附,公則建翦除安輯之成績。”
“和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é fù,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隨聲應和
指不加思考地附和他人言論,常用于描述缺乏獨立見解的附和行為。例如:“大官臆決唱聲,萬口和附,并為一談”(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例句:會議上他總是不加思考地隨聲和附,缺乏個人觀點。
響應歸附
表示主動響應并歸順,多用于政治或群體行為。例如:“吐蕃與默啜皆和附,是将大利於中國也”(出自《新唐書·郭震傳》)。
如需進一步了解“附”的單獨含義(如引申的“附帶”“依附”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字源解析。
和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和附表示與附屬物、附加的人或事物相連、相隨。常用于形容某些附屬于主要事物的次要部分或相關内容。
和附的首字部首為和字的"立"部,第二字的部首為阜字的"又"部。和字的筆畫數為4,阜字的筆畫數為8。
和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和字為古人以太陽升起的方向為東,太陽下山的方向為西,西東相伴之意。附字本義為"隨從、侍從",表示與主要對象相附隨。
和附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與簡體漢字相同,沒有較大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中,和字的字形略有差異,上面有一條橫線與字體連接。附字的字形也有細微的變化,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整體上仍能夠辨認。
1. 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和附内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主要觀點。
2. 這家公司在市場營銷方面有着強大的和附實力。
和附的一些組詞包括:和附内容、和附物品、和附關系等。
和附的一些近義詞有:隨附、附屬、附隨等。
和附的反義詞為相反的意思,即相對獨立不附屬的、不隨從的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