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斑鸠。《詩·小雅·小宛》:“宛彼鳴鳩,翰飛戾天。”《呂氏春秋·季春》:“鳴鳩拂其羽,戴任降于桑。” 高誘 注:“鳴鳩,班鳩也。”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四八:“鳴鳩嬉庭樹,焦明遊浮雲。” 明 劉基 《春日雜興》詩之二:“鳴鳩語燕聲相應,又是人間一度春。”參見“ 斑鳩 ”。
“鳴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意象的詞語,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鳴鸠”即斑鸠的别稱,指一種常見的鳥類(斑鸠屬)。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小宛》:“宛彼鳴鸠,翰飛戾天”,描述斑鸠高飛的情景。
部分資料(如)提到“鳴鸠”作為成語指“兩人互相呼喚”,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漢典》),可能是對文學意象的引申解讀,需謹慎采用。
在古詩詞中,“鳴鸠”常作為自然意象出現,既用于寫景(如陸機《悲哉行》),也暗含時序變遷或情感寄托(如“人間一度春”)。
“鳴鸠”本義為斑鸠,多見于古籍與詩詞,主要承擔物候記錄和文學意象功能。若需引用引申義(如相思),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鳴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白鶴。
《鳴鸠》一詞的部首是鳥(鳥字部),由11個筆畫組成。
《鳴鸠》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有相關記載。古代文人常以鳴鸠代指白鶴,而白鶴在古代象征着高潔、純淨的品質。繁體字形為「鳴鳩」。
在古代,漢字《鳴鸠》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主要是書寫風格上的變化。但基本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
1. 諸葛亮翻閱古籍,發現了一段關于《鳴鸠》的記載。
2. 《鳴鸠》作為一副字畫,常被用來裝飾客廳。
鳴鸠沒有常用的固定組詞,但可以根據具體情境進行搭配。比如:鳴鸠翻飛、鳴鸠啼鳴等。
近義詞:白鶴、鶴、鶴鳴。
反義詞:鸸鹋、鳳、鴛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