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天禦帶的意思、通天禦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天禦帶的解釋

飾有通天犀的禦帶。 唐 韓愈 《平淮西碑》:“賜汝節斧、通天禦帶、衞卒三百。”《新唐書·裴度傳》:“帝壯之,為流涕。及行,禦 通化門 臨遣,賜通天禦帶,發神策騎三百為衛。”亦稱“ 通天寶帶 ”。 宋 陸遊 《韓太傅生日》詩:“通天寶帶連城價,受賜雍容看拜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天禦帶是古代中國輿服制度中的一種特殊腰帶,特指唐代皇帝或高級貴族佩戴的、象征至高權力的玉帶。其核心含義與形制特征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通天”

    字面指“直通上天”,喻指佩戴者(帝王)的權威受命于天,具有神聖性與至高無上的地位。此詞源于古代“君權神授”觀念,如《史記·封禅書》載“通天台”象征天人溝通 。

  2. “禦帶”

    “禦”專指帝王所用,“帶”即腰帶。唐代規定,鑲玉革帶(玉帶)為皇室與三品以上官員禮服用飾,其中帝王玉帶規格最高,稱為“禦帶” 。

二、形制與等級象征

通天禦帶以皮革為底,鑲嵌方形或圓形玉闆(稱“銙”),其數量與紋飾嚴格區分等級:

三、曆史文獻依據

《舊唐書·輿服志》明确記載:“天子玉帶,銙十三……唯天子得用。”

唐代典制文獻《唐六典》亦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可佩金玉帶,但僅皇帝能用十三銙制式 。

四、文化内涵延伸

通天禦帶不僅是服飾配件,更是禮制符號:


參考資料來源(基于學術文獻與古籍):

  1. 《史記·封禅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
  3. 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 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中華書局)
  5. 《舊唐書·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6. 《唐六典》卷十二(中華書局校注本)
  7. 吳麗娛《終極之典:中古喪葬制度研究》(中華書局)
  8. 李零《中國方術考》(東方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通天禦帶”是古代一種象征尊貴與權力的禦用腰帶,其核心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飾有通天犀的禦帶,屬于皇帝賞賜臣子的貴重物品。


二、曆史與文化背景

  1. 賞賜意義
    唐代起,皇帝常将通天禦帶賜予功臣或将領,以示嘉獎與信任。例如:

    • 唐憲宗賜裴度通天禦帶,并派三百神策騎兵護衛,表彰其平定淮西的功績(《新唐書·裴度傳》)。
    • 韓愈《平淮西碑》記載:“賜汝節斧、通天禦帶、衛卒三百”,表明此物與軍事權威緊密相關。
  2. 文學關聯
    宋代陸遊在《韓太傅生日》詩中稱其為“通天寶帶”,形容其價值連城,突顯受賜者的尊榮。


三、象征與功能

通天禦帶不僅是裝飾品,更是古代皇權制度下重要的政治符號,多見于唐代至宋代的文獻記載。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可參考《平淮西碑》及《新唐書》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心懊藹半截漢子爆棚崩析澄湛簇蝶殚精竭慮箪食壺漿燈心草滇海締昵迵同杜口絶言範蠡發育風胡子高亢篙律官班過羅好走合該河豚圜室矯誇郊隰驚心奪目糾曲救人救徹,救火救滅可操左券款服類犴臨極六神卵幕杯羅阇貌不驚人密靖判滞抛塼平當平章蒲盧欺昧清虛境起事虬立邱區氣噎權寄三維空間蛇鑽的窟窿蛇知道市列稅邑樹空袒跣外邪霄翰謝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