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饟給”。1.給養。《東觀漢記·桓礹傳》:“太守 王朗 餉給、糧食、布帛、牛、羊一無所留。”《宋史·韓肖胄傳》:“願立諸軍覈實之法,重将帥冒請之罪,則兵數得實,餉給不虛。”
(2).給予食糧,供給生活所需。《後漢書·蔡茂傳》:“ 融 ( 竇融 )欲以為 張掖 太守,固辭不就;每所餉給,計口取足而已。”《新五代史·吳世家·楊隆演》:“ 全諷 至 廣陵 ,諸将議曰:‘昔先王攻 趙鍠 , 全諷 屢饟給 吳 軍。’”
“饷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饷給(xiǎng gěi) 主要有兩層含義:
“饷給”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對人員或軍隊的物資供給,兼具動詞(供給)和名詞(給養)的雙重詞性。其含義與軍事、行政中的後勤保障密切相關。
饷給(xiǎng gěi)是一個常用于口語中的詞語,用來表示提供或分發食物或工資等。它由“食”和“與”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4個筆畫。
饷給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當時稱之為“賞給”。後來,“賞給”逐漸演變為“饷給”,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
饷給的繁體字為「餉給」,它們的部首和筆畫數分别為「食」和「13、12」。
在古時候,饷給是用“餉”字表示的,“餉”字包含了兩個食物的部首“食”,其它部分則與現代的寫法相同。
1. 他每個月都會按時饷給家裡一筆錢。
2. 工廠為每位員工饷給合適的食宿條件。
3. 政府每年都會向貧困地區饷給一定數量的糧食。
饷衆(xiǎng zhòng):指向衆人分發飯食、工資等。
饷款(xiǎng kuǎn):指發放給軍隊或公務員的經費或補貼。
給予(jǐ yǔ)、發給(fā gěi)
收取(shōu q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