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理了當;理事果決了當。《易·乾》“貞固足以幹事” 唐 孔穎達 疏:“貞為事幹,於時配冬,冬既收藏,事皆幹了也。”《北史·畢義雲傳》:“﹝ 義雲 ﹞性嚴酷,事多幹了。”《太平廣記》卷四三二引《廣異記·範端》:“ 涪陵 裡正 範端 者,為性幹了。” 宋 範仲淹 《奏乞揀選往邊上屯駐兵士》:“所貴在路便有幹了軍員,部轄各得齊整,不至依前作過。”
“幹了”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讀音、語境及曆史用法綜合理解:
一、讀音為 gàn le 時的含義
完成事務
指将事情辦理妥當或任務完成,常用于工作場景或日常表達。例如:“他獨立完成了北海小西天的油飾彩畫工程,獲得好評”()。現代口語中也簡化為“完成任務”的回應()。
遭遇負面結果
可表示“糟了”“壞了”,描述突發的不利狀況。例如:“他二度中風,情況可幹了”()。部分方言中甚至引申為“殺死人”的隱晦表達()。
二、讀音為 gàn liǎo 時的古義
源自《易經》注釋,指“理事果決、處事幹練”,強調高效果斷的辦事風格。如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提到“冬既收藏,事皆幹了”,宋代範仲淹也以此形容得力官員(、)。
三、使用場景差異
提示:該詞含義跨度較大,建議通過具體語境(如工作彙報/突發事件)或曆史文本區分其指向。
幹了,一詞既可以作動詞使用,也可作形容詞。作動詞時,意為“完成”、“實施”或“做完”;作形容詞時,意為“幹燥的”或“無水的”。以下将對《幹了》一詞的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簡要介紹。
《幹了》的部首是“幹”,由上面的“一”和下面的“幹”構成。它總共有10筆。
《幹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幹活”一詞。最初,它指代的是完成勞動或工作任務。隨着時間推移,該詞開始擴大到包含一切任務或行為的完成。
《幹了》的繁體字為「幹了」。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幹的上方還會有一個“日”字作為補充。例如,“旱”字就是“幹”加上“日”字。
1. 他終于把這項工作幹了!
2. 這塊濕的衣服需要晾曬一下才能幹了。
幹事、幹糧、幹貨、幹旱、幹燥等。
完成、實施、做完。
未完成、未實施、未做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