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贼的意思、民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贼的解释

[traitor to the people] 严重危害国家、人民利益,给国家、人民带来重大损害的罪人

与民贼相搏。——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详细解释

残害人民的人。《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明 孙仁孺 《东郭记·绵驹》:“知其罪者復何人,今之民贼真堪駡。” 清 唐甄 《潜书·省官》:“官多,则禄不得不薄;禄薄,则侵上而虐下,为盗臣,为民贼。” 朱锡梁 《白门怀古》诗:“塔毁留铁鑊,庞大无所用。用之烹民贼,可救万万众。” 徐迟 《地质之光》:“ ********* 懂得了血海深仇,从此和那个**势不两立了。”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民贼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民贼"是汉语中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与民众利益对立、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或政治人物。从词源构成分析,"民"指代普通百姓群体,"贼"原指破坏法度、行径恶劣之人,二者结合后形成政治伦理层面的批判性概念。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特指"残害人民、祸国殃民者",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暴君权臣的指控。例如《孟子·告子下》记载:"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反映儒家政治思想中对于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价值判断标准。《古代汉语词典》进一步指出该词具有"违背民意、窃取国柄"的双重属性,强调其行为既包含对民众权益的直接侵害,也涉及对国家权力的非法攫取。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民贼"的指涉范围从封建君主扩展到近现代政治语境。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突显该词在现代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延续性使用。从构词法角度看,这种主谓式复合词通过"民"与"贼"的悖反组合,形成强烈的道德谴责意味,成为汉语政治批判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扩展解释

“民贼”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民贼”指残害人民、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人,常与“独夫”连用为“独夫民贼”,特指暴虐无道的统治者或祸国殃民者。

二、词源与文献出处

  1. 古代典籍

    • 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说明古代对“民贼”的批判态度。
    • 清代唐甄《潜书》等文献也沿用此词,指代危害民众之人。
  2. 近现代用法
    孙中山在《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提到“与民贼相搏”,将“民贼”扩展至祸国殃民的罪人。

三、语义解析

四、典型用法

  1. 批判统治者:如“独夫民贼”形容暴君(如夏桀、商纣)。
  2. 谴责罪人:用于指代出卖民族利益、压迫百姓的当权者或团体。

五、示例引用

“民贼”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多用于历史或政治语境中批判残害民众的统治者或势力。如需了解更多文献用例,可参考《孟子》及相关历史文本。

别人正在浏览...

矮奴版章辩对陛陛簿厅诚切酬纳出胎断纤恩准罚科方言矩行蜚英腾茂各为其主晷暇火绒草讲説尽数继娶究畅记下军部开天空嚣宽宥兰州老伯伯擸唆林産鳞素临轩厘然乱朝梅岑没口潘谷墨抛掷漰渀罴虎倾风清怀情深一往人猫人事不知柔豪双重国籍司盟素餐尸位锁封谈绪讨探塔婆添补涂窜拖车歪死缠鍡鑘乌获纤微孝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