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絕規勸,掩飾錯誤。《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自朝廷用 王安石 為相,變易祖宗制度,專以聚斂為急;拒諫飾非,驅忠立佞。” 毛6*澤6*東 《評蔣6*介6*石在雙6*十6*節的演說》:“他找到了拒谏飾非的方法。”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拒谏飾非漢語 快速查詢。
“拒谏飾非”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拒絕他人的規勸,并掩飾自己的錯誤。其中:
最早出自戰國時期荀子的《荀子·成相》:“拒谏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意為君主若拒絕勸谏、掩蓋過失,國家将招緻災禍。
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司馬光批評他“拒谏飾非,驅忠立佞”;清代洪亮吉也曾以此詞勸谏君主。
該成語多用于批評當權者或管理者不納忠言、掩蓋過失的行為,警示人們需虛心接受意見,及時改正錯誤。
《拒谏飾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拒絕聽取忠言,并對錯誤的行為進行掩飾、美化。形容人因自負、固執,不聽勸告或反對聲音,而自欺欺人,最終導緻錯誤的結果。
《拒谏飾非》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拒:手部(扌)+句字頭(己),共5畫。
谏:言字旁(讠)+艮字底(艮),共7畫。
飾:食字旁(飠)+易字底(⺏),共9畫。
非:非字頭(非)+己字底(己),共8畫。
《拒谏飾非》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七年》這篇古代史書中,用來描述了一個齊國的大夫公孫衍。公孫衍在受到賢臣的忠告時,卻表示不以為然并予以拒絕,并試圖掩飾自己的錯誤。這個故事被後人引用,逐漸形成了成語《拒谏飾非》。
《拒谏飾非》的繁體寫法為「拒諫飾非」。
古時候《拒谏飾非》的漢字寫法為「拒諫飾非」,其中「諫」寫作「谏」,「飾」寫作「飾」。
他拒谏飾非,導緻公司陷入了嚴重的經營困境。
辭谏、忠言、自欺、自負、固執、掩飾、美化。
愚昧自大、強詞奪理、充耳不聞、故步自封。
虛懷若谷、傾聽勸告、謙虛謹慎、接納批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