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絡頭和絆馬索。《莊子·馬蹄》:“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皂棧。” 宋 曾鞏 《代人祭李白文》:“飛黃駃騠,軼羣絶類,擺棄羈馽,脫遺轍軌。”
(2).引申為拘束。 明 李東陽 《春園雜詩》之八:“為憐野意厭羈馽,放着林間高樹枝。” 清 錢謙益 《特進光祿大夫中極殿大學士孫公行狀》:“文更泥拗,好用小見解,沾沾将吏之上,能令将吏羈馽而不得展。”
羁馽(jī zhí)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羁”和“馽”二字組成,專指馬匹受束縛的狀态,引申為受限制、不得自由之意。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用例角度分述其含義:
“羁”(jī)
本義為馬絡頭,即套在馬頭上控制其行動的皮革器具。《說文解字》釋:“羁,馬絡頭也。” 引申為束縛、拘束,如“羁絆”“羁旅”。
“馽”(zhí)
同“絷”,指拴住馬足的繩索。《說文解字》注:“馽,絆馬也。從馬,口其足。” 強調以繩索限制馬匹行動。
複合義“羁馽”
二字連用強化“束縛”概念,特指馬匹被絡頭和繩索雙重約束的狀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明确将“馽”釋為“馬絆”,而“羁馽”合用見于《楚辭》等文獻,表“完全受制”之義。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羁馽”釋義為“馬絡頭和絆索,比喻受束縛”。例證引《楚辭·九章·惜誦》:“固煩言不可結诒兮,願陳志而無路;退靜默而莫餘知兮,進號呼又莫餘聞。申侘傺之煩惑兮,中瞀亂而迷惑。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甯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态也!鸷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注:原文中“羁馽”雖未直接出現,但曆代注疏常以“羁馽”釋詩中“侘傺”“郁邑”等表困頓之詞。)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馽”通“絷”,并引《莊子·馬蹄》篇:“連之以羁馽,編之以皂棧。” 指馬匹被絡頭、絆索及馬廄束縛,失去自然本性。
《楚辭》注疏
南宋洪興祖《楚辭補注》以“馬受羁馽”喻屈原“遭讒被貶,志不得伸”,奠定其象征意義。
《莊子·馬蹄》
“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鸷曼、詭銜、竊辔。故馬之知而态至盜者,伯樂之罪也。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馬知己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後世注家以“羁馽”概括文中馬具束縛)。
在當代使用中,“羁馽”一詞雖罕見,但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與哲學讨論,用以批判制度對人性的壓制(如“禮教羁馽”)。其核心始終圍繞“自由與束縛的對抗”,具有文化隱喻價值。
參考文獻來源:
“羁馽”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jī zā,其含義和用法可概括如下:
本義指馬匹被系在車轅上無法自由奔跑,比喻受到外界束縛,難以自主行動或發展。
該詞源自古代馬車結構:馬被繩索固定在車轅上,行動完全受控。由此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限制,例如:
此成語在現代多用于書面表達,常見于分析社會現象或個人處境的語境中。
拔腳保不定保大慘陽腸綫産品創曆垂水淳儉楚弄湊湊大白話當須垌田服田力穑附緣幹任蘅臯禾菽撝卑火源儉觳禁體糾纏極役君子竹曠世逸才阃外棱伽山樂阕聯歡會煉金客獵沙臨察淩翥眉高眼低妙味溟漭迷逆木披納喊鳥集鱗萃佞枝泥水木作起居舍人勸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溶溶曳曳柔巽鍒穎神不知鬼不曉壽民厮說宿勤泰室枉路汙下饷宴小衆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