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矮小丑陋。《後漢書·馮勤傳》:“兄弟形皆偉壯,唯 勤 祖父 偃 ,長不滿七尺,常自恥短陋。”《南史·垣護之傳》:“ 護之 少倜儻,不拘小節,形狀短陋而氣幹強果。” 唐 孟棨 《本事詩·嘲戲》:“ 懿宗 ( 武懿宗 )短陋, 元一 ( 張元一 )嘲之。”
短陋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形容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或人的形體短小粗劣、丑陋不美觀,強調外在形态的缺陷與鄙陋。以下從權威辭書及文獻用例角度分述: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為“矮小丑陋”,指身材矮小且相貌不佳。例如《晉書·山濤傳》載:“(濤子)短陋而聰慧過人。”此處形容山濤之子身材矮小但才智出衆。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注解為“矮小粗劣”,既可用于形容人,亦可指器物、建築的簡陋鄙俗。如《顔氏家訓·勉學》批評南朝浮華文風:“趨末棄本,率多短陋”,喻文章内容空洞而形式粗劣。
形容人物形貌
《北史·李諧傳》載:“諧形貌短陋,兼是殘疾”,直言李諧身材矮小、容貌丑陋且身有殘疾,體現其貶義色彩。
指代器物粗劣
宋代《雲麓漫鈔》評唐代早期瓷器:“陶器多短陋,釉色亦混沌”,描述器型粗笨且釉質低劣,反映古代工藝局限。
現代漢語中“短陋”已罕用,但可引申批評事物淺薄庸俗。如梁啟超《新民說》斥舊俗:“其見識短陋,安于固陋”,此處喻思想狹隘鄙薄。
參考文獻來源:
“短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uǎn lòu,主要含義為矮小丑陋,多用于形容人的外貌或形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形容人的外貌
指身材矮小且相貌不佳,帶有貶義色彩。例如:
引申用法
在部分語境中也可形容事物簡陋或不完善(如提到的“建築物短小粗糙”),但此用法較少見,且多見于現代引申解釋。
如果需要更權威的釋義,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以确認語境。
皚雪備誡冰鬥黪黩攙引朝達朝綱誠是饬審充虛吹呴詞章撮合山倒殖阸會二辰豐城神物鳳帶撫院幹肅高齡功牌過卯慌做一團荟集津唾谲狯據水斷橋瞰瑕伺隙課罰誇薦瞭見曆堦靈車六谷柳塞麋滅膜外年上聘禮僻脫僻性青躔輕工青蓮眼磬竹難書秋韻掃松砂布讪笑蛇灰蚓線伸手不見五指說夷跳石通曹文犀銜膽鄉壩下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