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綫裝書的意思、綫裝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綫裝書的解釋

裝訂線露在封面外的書籍,常跟“洋裝書”對舉,代表我國古書。 魯迅 《且介亭雜文·買<小學大全>記》:“線裝書真是買不起了。 乾隆 時候的刻本的價錢,幾乎等于那時的 宋 本。” 王西彥 《古屋》第一部四:“木版線裝書和硬面的洋裝書間隔的插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綫裝書(現規範用字為“線裝書”)是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形式的重要類型,指将印刷好的單頁紙張對折後疊放成冊,以絲線或棉線穿孔裝訂成書的古籍裝幀方式。其核心特征與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裝訂形制 線裝書采用“四眼裝”或“六眼裝”基礎形制,即在書脊處用針錐穿孔後穿線打結固定,部分精裝本會加裝包角保護書角。封面多用藍布或瓷青紙,書頁采用“筒子頁”折疊法,形成特有的中縫結構,《古籍修複與裝幀》記載這種裝訂可使書籍“展閱平整、合閉緊實”(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2. 曆史沿革 據《中國印刷史》考證,線裝工藝定型于明中葉(約15世紀),取代了早期蝴蝶裝、包背裝等形式,成為明清時期主流裝幀方式。《四庫全書》編纂時仍沿用此法,體現了官方典籍裝幀的标準化要求。

  3. 文化象征 線裝書承載着獨特的審美體系,《中國古籍版本學》指出其“版式疏朗、字大如錢”的版面設計,配合楮皮紙、竹紙等傳統手工紙,形成“紙墨相發”的視覺效果(中華書局,2009)。清人葉德輝《書林清話》特别強調線裝本“展卷自生古香”的文人意趣。

  4. 工藝特征 中國古籍保護中心研究顯示,線裝工藝包含12道核心工序,其中“齊欄”(對齊書頁欄線)與“訂線”(絲線菱角結編織)為關鍵技術環節,需遵循“三針見六孔”的行業規範(《古籍保護技術》,2018)。現代《古籍著錄規則》仍将其作為判定古籍版本的重要依據。

  5. 版本鑒定 線裝書版本價值體現在版心魚尾、邊欄界行等細節,《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纂标準要求通過裝幀特征辨别刻本年代。例如清初刻本多保留包背裝遺風,而晚清石印本則出現機制紙與化學染料等工業化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綫裝書(xiàn zhuāng shū)是中國古代書籍的一種傳統裝訂形式,具有獨特的曆史和文化價值。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綫裝書指用線繩穿過書頁孔眼進行裝訂的書籍,與膠裝、釘裝等現代裝訂方式不同。其特點在于書脊外露線結,封面多為軟質紙張或織物,整體古樸典雅。

  2. 曆史發展與演變

    • 中國古代書籍經曆了卷軸裝(如帛書、卷子)到冊頁裝(如經折裝、蝴蝶裝)的演變,綫裝書是冊頁裝的成熟形式,盛行于明清時期。
    • 相較于早期裝幀,綫裝書更便于翻閱、保存和修複,成為古籍的典型代表。
  3. 裝訂工藝特點
    其制作流程複雜,主要包括:

    • 折頁:以書頁中縫為基準對折,确保欄線對齊;
    • 配頁與齊欄:按頁碼排列書頁,對齊魚尾标記;
    • 打眼穿線:用蠟光白線或絲麻線在書脊打孔穿訂,通常為四眼或六眼;
    • 包角與貼籤:用絹布加固書角,封面左上角貼書名籤條。
  4. 文化意義

    • 象征中國傳統書籍裝幀技藝的巅峰,與“洋裝書”形成對比,體現古籍的獨特審美;
    • 現代常用于仿古文獻、藝術類書籍的印制,兼具實用價值與收藏價值。

示例:清代《四庫全書》部分抄本、民國時期仿古刊本均采用綫裝形式,部分現代國學經典複刻版也延續了這一工藝。

别人正在浏覽...

骜倨表裡為奸币物玻璃鋼布算廛闬螭蟠虬結旦暮彈曲達治大衆社會貳憲二緻惡歲費米佛螺福不重至,禍必重來诰谕過筍豪縣薅栉鴻梧會須狐棃狐聽之聲加封牋牍進略救敗九門吉星絕其本根亢昂隆親密行摩拭木實凝冰秦儀窮窭球面透鏡起作用羣朋曲宴熱窩兒生動十際實質上體統剃頭塗歌裡詠韋布交汙濫污泥濁水五星連珠瑕不掩瑜蕭折魚小陣邪丑偕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