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極少量的水。 宋 葉適 《除工部侍郎謝表》:“滄溟善下,或堪涓勺之輸;穹昊蓋高,尚竭麼微之告。” 明 高攀龍 《題丹陽丁氏追遠會簿》:“夫放海之水,本于涓勺;幹霄之木,起于句萌。”
《漢語大詞典》中“涓勺”一詞屬複合詞,由“涓”與“勺”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義本源
“涓”本指細流,《說文解字》釋為“小流也”,引申為微量;“勺”為古代容量單位,《周禮·考工記》載“勺實一升”,後泛指舀取液體的器具。組合後“涓勺”原指以勺舀取細流,如明代《宋史·河渠志》載“以涓勺之微濟漕運”,強調積少成多的功用。
二、引證用例
宋代蘇轼《策别十二》用“如持涓勺以助江河”比喻力量微薄卻願盡綿力,清代《農政全書》以“涓勺之溉可沃焦土”形容微量資源的關鍵作用,體現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修辭功能。
三、語義演變
近代《現代漢語詞典》将其詞義擴展至“代指微小的貢獻或積累過程”,如“涓勺之力終成江海”的勸學語境,突顯中華文化中積微成著的哲學理念。
“涓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字面解釋
“涓”指細小的水流,“勺”是量水的器具。組合後字面意為“像勺子舀起的微小水流”,常比喻極少量的事物,尤其用于描述水。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葉適的《除工部侍郎謝表》,文中用“滄溟善下,或堪涓勺之輸”表達“大海雖廣,也能接納微小貢獻”的謙遜态度。明代高攀龍在《題丹陽丁氏追遠會簿》中以“放海之水,本于涓勺”比喻宏大事物源自微小積累。
延伸比喻
除指代少量水外,也可形容稀少、微小的事物,例如才華、資源等。如“涓勺之才”形容能力有限,“涓勺之資”指微薄財富。
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強調積少成多的哲理,或表達自謙。例如:“文化傳承需重視涓勺之力,不可忽視每個細節。”
例句參考
闇室不欺比音不虔骖駕槽車吃巧鸱彜子麤米怠縱當行本色玷漏電阙訂立耳生豐洽分解貢部海埏宏達後涼踝胫活門獲勝谏輔湔洗九鼎魚九花九回糾剔戢畏闿闡匡勵萊子恡愛鸾廻鳳舞鸾液謾謾牆花路草乾曜牽置親附取便榮忝三舍人詩少需射牛身命收電首禾松龛遂成天波庭燎蕰草吳鴻無刑顯祖榮宗孝陵小艇鞋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