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極少量的水。 宋 葉適 《除工部侍郎謝表》:“滄溟善下,或堪涓勺之輸;穹昊蓋高,尚竭麼微之告。” 明 高攀龍 《題丹陽丁氏追遠會簿》:“夫放海之水,本于涓勺;幹霄之木,起于句萌。”
“涓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字面解釋
“涓”指細小的水流,“勺”是量水的器具。組合後字面意為“像勺子舀起的微小水流”,常比喻極少量的事物,尤其用于描述水。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葉適的《除工部侍郎謝表》,文中用“滄溟善下,或堪涓勺之輸”表達“大海雖廣,也能接納微小貢獻”的謙遜态度。明代高攀龍在《題丹陽丁氏追遠會簿》中以“放海之水,本于涓勺”比喻宏大事物源自微小積累。
延伸比喻
除指代少量水外,也可形容稀少、微小的事物,例如才華、資源等。如“涓勺之才”形容能力有限,“涓勺之資”指微薄財富。
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強調積少成多的哲理,或表達自謙。例如:“文化傳承需重視涓勺之力,不可忽視每個細節。”
例句參考
涓勺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個意思。它可表示“輕微的雨滴”、“細小的水流”或者“細微的事物”等含義。
涓字的部首是水,它的拆分構成是由左邊的“水”字旁和右邊的“肙”字相組成。涓字總共有8個筆畫。
涓字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金文,其形狀與水滴相似。在古代,涓字也是用來形容細小的水流的。
涓字的繁體形式為「涓」。
根據古代的字形演變,涓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有所不同。如在小篆中,涓字的形狀是由水字旁和“艸(草字旁)”相組成的。在隸書和楷書中,涓字的形狀逐漸接近現代寫法。
1. 天空中飄着涓涓細雨。
2. 溪水從山上流下,形成一條涓勺。
3. 她捏起涓勺般的小飯粒,小心地送進嘴裡。
涓雪、涓涎、涓滴、涓滴香、微涓、涓流
細雨、細流、細水
傾盆大雨、急流、洪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