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命官。 唐 韓愈 《鳄魚文》:“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丑類,南徙於海,以避天子之命吏。” 宋 曾鞏 《菊曩二右班殿直制》:“夷獠背恩,賊殺命吏。”
“命吏”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命”與“吏”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命”在此處取“任命;差遣”之義,而“吏”指古代官府中處理具體事務的基層官員。組合後,“命吏”特指由上級任命或朝廷派遣的官吏,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其職責來源于權威指令。
從詞源演變看,“命吏”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對職官體系的記載,後逐漸泛化為對受命官員的統稱。例如《漢書·百官公卿表》提到“命吏掌文書律令”,表明其職能多與行政、司法相關。唐代孔穎達注《禮記》時亦使用該詞,指代“受命于君而司職者”,凸顯其權威性來源。
在用法上,“命吏”與“命官”存在細微差異。據《古代漢語詞典》分析,“命官”側重官職的授予,而“命吏”更強調具體職責的委派。如《資治通鑒》中“遣命吏督漕運”,即指派遣專職官員監督運輸事務。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文獻參考:
“命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由君主或朝廷任命的官員,具體解釋如下:
“命吏”由“命”(命令、任命)和“吏”(官員)組成,字面意為“受命于君主的官吏”。它強調官員的任命來源于最高統治者(如天子),且通常指代能力突出、肩負重要職責的官員。
曆史背景
該詞源自古代官員選拔制度,君主通過直接任命選拔人才,賦予其治理權。例如唐代韓愈在《鳄魚文》中寫道:“以避天子之命吏”,即要求鳄魚遷徙以避讓朝廷任命的官員。
文獻例證
現代漢語中,“命吏”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其含義更接近“受命官員”,而非現代意義上的公務員體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職官制度,可參考《鳄魚文》等文獻或權威曆史辭典。
白栘奔喪敝敝碧瑠璃朝離撐犂誠契成天價倒打一瓦登山陟嶺鼎分陡恁廢曆蜂啟佛手麥關機孤琴鶴徑鴻融惶駭穢言污語昏冒火絨草監伴甲舍結璘句襟可敦逵途蘭莸零工林業龍猛筆籠絃祿直緑化冥山木耳鵬衢片紙隻字乾支剌青甲青銅海三勒漿上賞蛇虺折莫實繁有徒守財奴黍離麥秀黍酏嵩構素難鎖細樘突途衆王功往日文盟烏靴